普车诗词>林亦之的诗>寄范都厢>

寄范都厢,林亦之寄范都厢全诗,林亦之寄范都厢古诗,寄范都厢翻译,寄范都厢译文

诗词工具全集 诗词查询

[宋代] 林亦之

南去封题久不闻,北来数数听寒暄。
联镳太白三千首,击柝长安十二门。
飞观凌空天子国,轻帆半日女儿村。
渊明好趣柴桑近,官职高卑未要论。

寄范都厢译文

寄出的书信很久没有回音,从南方远去音讯杳无,北来的使者带来了你亲切的问候。

你与李白齐名,诗才横溢,著有三千首诗篇,而我只能在长安城里,夜夜听着戍卒敲击城门的梆子声。

高耸的楼观耸立在天子都城,我乘着轻快的帆船,半天就能到达充满柔情的女儿村。

陶渊明隐居柴桑,怡然自得,官职的高低又有什么值得计较的呢?

寄范都厢注释

  • 封题:指书信。古时书信写好后要封好,并在封口处题写收信人姓名等。
  • 数数:屡次,常常。
  • 寒暄:问候,问寒问暖。
  • 联镳(biāo):并辔而行,指齐名并驾。镳,马嚼子。
  • 太白:指李白,因李白诗名极盛,故以太白星比之。
  • 击柝(tuò):敲击梆子。古代夜间巡逻者敲击梆子报更。
  • 长安:唐朝首都,此处泛指京城。
  • 飞观:高耸的楼观。
  • 天子国:指京城,天子居住的地方。
  • 女儿村:指女子众多的村落,也可能指风月场所。
  • 渊明:指陶渊明,东晋诗人,曾任彭泽令,后辞官归隐。
  • 柴桑:陶渊明隐居的地方,在今江西九江附近。
  • 好趣:指陶渊明怡然自得的隐居乐趣。
  • 要论:需要谈论、计较。

寄范都厢讲解

这首诗是林亦之寄给范都厢的,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和对自身处境的感慨。

首联写音讯阻隔和得到友人问候的喜悦。“南去封题久不闻,北来数数听寒暄”,一“南”一“北”,一“不闻”一“寒暄”,对比鲜明,突出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以及收到友人来信后的欣慰。

颔联赞扬友人诗才出众,自己却身处京城,只能听着梆子声度日。“联镳太白三千首,击柝长安十二门”,将友人比作诗仙李白,极力赞扬友人的才华,而自己却只能在长安城里,听着戍卒敲击城门的梆子声,暗示了自己怀才不遇的境遇。

颈联描绘了京城的繁华景象和诗人乘船出游的场景。“飞观凌空天子国,轻帆半日女儿村”,写京城楼台高耸,气象万千,又写自己乘船出游,生活看似悠闲,实则内心空虚。其中“女儿村”的描写,可能暗示了诗人沉溺于声色犬马的生活,也可能是诗人逃避现实的一种方式。

尾联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功名利禄的淡泊。“渊明好趣柴桑近,官职高卑未要论”,诗人以陶渊明为榜样,表达了自己想要像陶渊明一样隐居田园,不问世事的愿望。官职的高低,又有什么值得计较的呢?暗示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

总而言之,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对自身处境的感慨,以及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诗中运用了对比、比喻等多种修辞手法,语言清新自然,感情真挚动人。

林亦之[宋代]

(1136—1185)宋福州福清人,字学可,号月渔,一号网山。林光朝高弟,继光朝讲学于莆之红泉。赵汝愚帅闽,荐于朝,命未下而卒。有《论语考工记》、《毛诗庄子解》、《网山集》等。 更多

http://shici.puchedu.cn/shici_detail/968623d8a48c68b17bd2.html

联系邮箱: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