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车诗词>李涛的诗>为能仁长老本端说无学偈>

为能仁长老本端说无学偈,李涛为能仁长老本端说无学偈全诗,李涛为能仁长老本端说无学偈古诗,为能仁长老本端说无学偈翻译,为能仁长老本端说无学偈译文

诗词工具全集 诗词查询

[唐代] 李涛

十二时中六不收,了然无一事为头。
禅河既寂无由浪,此岸已离那用舟。
尘世荣枯真幻梦,涅槃生死是浮沤。
要知无学用工处,十二时中六不收。

为能仁长老本端说无学偈译文

一天十二个时辰里,六根(眼、耳、鼻、舌、身、意)都不被外物所牵引,心中清明澄澈,没有丝毫事务挂怀。禅定的河流已经寂静无波,哪里还会有波浪兴起呢?已经离开了尘世的此岸,又哪里需要渡河的船只呢?

世间的荣华与衰败,都不过是虚幻的梦境,所谓的涅槃与生死,也不过是漂浮的泡沫。想要知道无学之人(指已证悟阿罗汉果位,无需再修学的人)是如何用功的吗?那就是在一天十二个时辰里,六根都不被外物所牵引。

为能仁长老本端说无学偈注释

  • 为能仁长老本端说无学偈: 为能仁长老本端而说的关于无学境界的偈颂。“能仁长老”指一位德高望重的僧人。“本端”指根本、要旨。“无学”是佛教术语,指阿罗汉果位,达到此果位者已断尽烦恼,无需再修学。偈(jì):佛教颂词。
  • 十二时: 指一天中的十二个时辰,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 六不收: 指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不被外面的色、声、香、味、触、法所染污、牵引。收,收摄,控制。
  • 了然: 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 禅河: 比喻禅定的境界。禅定能使人内心平静,如河流般澄澈。
  • 寂: 静止,平静。
  • 由浪: 产生波浪。由,因为,原因。
  • 此岸: 比喻尘世,充满烦恼和痛苦的世界。
  • 那用舟: 哪里还需要船只。
  • 尘世荣枯: 尘世的荣华和衰败。
  • 真幻梦: 真实的虚幻的梦境,形容世事变幻无常,虚而不实。
  • 涅槃生死: 涅槃和生死。涅槃是佛教追求的最终解脱境界,指脱离生死轮回。
  • 浮沤(ōu): 水面上的泡沫。比喻虚幻、短暂的事物。
  • 要知: 想要知道。
  • 无学: 指已证悟阿罗汉果位的人,无需再修学。
  • 用工处: 用功的地方,指修行的关键。

为能仁长老本端说无学偈讲解

这首偈颂是李涛为能仁长老阐述“无学”境界而作的,旨在说明如何达到解脱,即阿罗汉的境界。诗中强调了“六不收”的重要性,认为这是修行的关键。

首联“十二时中六不收,了然无一事为头”点明了修行的核心方法。一天十二个时辰,都要做到六根不被外物所染,内心清明,没有任何事情萦绕于心。这是一种高度的专注和清净的状态,是修行的基础。

颔联“禅河既寂无由浪,此岸已离那用舟”进一步阐述了这种境界的益处。当禅定的河流已经平静,就不会再有波浪产生,这象征着内心的平静和烦恼的止息。一旦离开了充满烦恼的尘世,就不再需要任何渡河的工具,这意味着已经超越了生死轮回。

颈联“尘世荣枯真幻梦,涅槃生死是浮沤”揭示了世事的虚幻本质。尘世的荣华和衰败,都不过是虚幻的梦境,而所谓的涅槃和生死,也只是短暂的泡沫。这表达了对世间一切的看破和放下。

尾联“要知无学用工处,十二时中六不收”再次强调了“六不收”的重要性,点明了无学之人的用功之处,那就是在一天十二个时辰里,始终保持六根的清净。这首偈颂语言简洁明了,意境深远,表达了佛教的解脱思想,以及修行的具体方法。它启示人们,要达到内心的平静和解脱,关键在于时刻保持警觉,不被外物所迷惑,从而超越烦恼,达到更高的精神境界。

李涛[唐代]

生卒年不详。长沙(今属湖南)人。温庭筠为太学博士主秋试时,涛与卫丹、张合等应试,所作诗赋皆得称赏,榜于都堂。生平事迹见《唐摭言》卷一〇、《唐诗纪事》卷六七。涛颇有诗名。其诗如“扫地树留影,拂床琴有声”等句皆脍炙人口。《全唐诗》存断句3联,《全唐诗外编》补诗1首。 更多

http://shici.puchedu.cn/shici_detail/7f5219c875b0f548597e.html

联系邮箱: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