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车诗词>林同的诗>贤者之孝二百四十首·韩思复>

贤者之孝二百四十首·韩思复,林同贤者之孝二百四十首·韩思复全诗,林同贤者之孝二百四十首·韩思复古诗,贤者之孝二百四十首·韩思复翻译,贤者之孝二百四十首·韩思复译文

诗词工具全集 诗词查询

[宋代] 林同

向来曹孟德,曾拟表征西。
那得忠孝字,金书作墓题。

贤者之孝二百四十首·韩思复译文

向来曹操,曾经想表彰隐士梁鸿,征召他到朝廷做官。 哪里能够得到“忠孝”二字,用金字题写在墓碑上这样的殊荣呢?

贤者之孝二百四十首·韩思复注释

  • 曹孟德:即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 表征西:表彰并征召梁鸿到朝廷任职。梁鸿,字伯鸾,东汉隐士,品德高尚,曾拒绝朝廷的征召。
  • 金书:用金字书写。古代常用于书写帝王诏书或重要人物的墓碑,以示尊贵。
  • 墓题:墓碑上的题字。

贤者之孝二百四十首·韩思复讲解

这首诗以曹操欲征召梁鸿的故事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真正“忠孝”之道的理解。

诗的前两句叙述了曹操想要表彰并征召隐士梁鸿的事迹。曹操雄才大略,但他也希望通过表彰有贤德之人来树立自己的声望。梁鸿是东汉时期著名的隐士,品德高尚,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因此拒绝了朝廷的征召。

后两句则提出了反问,指出真正的“忠孝”并非仅仅是为朝廷效力,更在于坚守自己的道德理想和人格操守。如果梁鸿接受了曹操的征召,即使他的墓碑上用金字题写“忠孝”二字,那也并非真正的忠孝。真正的忠孝是像梁鸿一样,坚守自己的原则,不为名利所动。

这首诗语言简洁,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表达了诗人对传统“忠孝”观念的反思和对高尚人格的赞美。它启示我们,真正的忠孝应该建立在道德和理想的基础上,而不是盲目地追求功名利禄。

林同[宋代]

(?—1276)宋福州福清人,字子真,号空斋处士。林公遇子。深于诗。以世泽授官,弃不仕。元兵至福州,福建招抚使刘仝子即其家置忠义局,招募义兵。元兵至城下,仝子遁,同啮指血书壁,誓守忠义,寻被执,不屈而死。有《孝诗》。 更多

http://shici.puchedu.cn/shici_detail/1a973a592000ef429a04.html

联系邮箱: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