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车诗词>陆九渊的诗>与僧净璋>

与僧净璋,陆九渊与僧净璋全诗,陆九渊与僧净璋古诗,与僧净璋翻译,与僧净璋译文

诗词工具全集 诗词查询

[宋代] 陆九渊

自从相见白云间,离聚常多会聚艰。
两度逢迎当汝水,数年隔阔是曹山。
客来濯足傍僧怪,病不烹茶侍者閒。
不是故人寻旧隐,只应终日闭禅关。

与僧净璋译文

自从我们像白云相遇那样相识以来,离别和相聚总是很多,而真正的长久相聚却很难得。两次相逢都是在汝水一带,几年分隔,你又回到了曹山。有客人来访,你就在僧房旁边濯足,僧人对此感到奇怪;我生病了,你也不用烹茶,侍者也显得很清闲。如果不是老朋友来寻访旧日的隐居之处,你大概应该终日闭门禅修吧。

与僧净璋注释

  • 净璋:僧人的法号,作者的朋友。
  • 白云间:指高远的地方,比喻相遇的偶然和难得。
  • 离聚常多会聚艰:离别和相聚是常事,但长久的相聚却很难。
  • 汝水:水名,在今河南省境内。这里指两人曾经相遇的地方。
  • 曹山:山名,在今江西省宜黄县境内,是佛教曹洞宗的祖庭所在地。这里指净璋所在的寺庙。
  • 濯足:洗脚。
  • 侍者:服侍僧人的童仆。
  • 旧隐:指净璋以前隐居的地方。
  • 禅关:指禅房的门。闭禅关,指闭门修行。

与僧净璋讲解

这首诗是陆九渊写给僧人净璋的。诗中表达了诗人与友人相见恨晚,离别频繁,相聚不易的感慨。同时也流露出对友人潜心修佛的理解和尊重。

首联“自从相见白云间,离聚常多会聚艰”点明了两人相识的缘分和聚少离多的现实。“白云间”的比喻,既显得相遇的偶然,也暗示了两人交往的高雅。

颔联“两度逢迎当汝水,数年隔阔是曹山”交代了两人曾经相遇的地点和分别的时间。“汝水”和“曹山”分别代表了两人生活的不同地点,也暗示了彼此不同的生活方式。

颈联“客来濯足傍僧怪,病不烹茶侍者閒”描写了诗人拜访友人时的情景。诗人“濯足”的行为或许在僧人看来有些奇怪,而“病不烹茶”则暗示了诗人身体状况不佳,同时也表现了友人对他的关心。侍者的清闲则侧面反映了净璋生活的清静淡泊。

尾联“不是故人寻旧隐,只应终日闭禅关”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潜心修佛的理解和尊重。诗人认为,如果不是老朋友来访,净璋应该会终日闭门禅修,暗示了他一心向佛的决心。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生活方式的理解和支持。

全诗语言朴实自然,情感真挚,表达了诗人与友人之间深厚的友谊,以及对友人生活方式的理解和尊重。诗中运用了一些典故,如“白云间”、“曹山”等,增加了诗歌的文化内涵。同时,诗歌也反映了当时文人与僧人之间交往的一种社会现象。

陆九渊[宋代]

因书斋名“存”,世称存斋先生。又因讲学于象山书院,被称为“象山先生”,学者常称其为“陆象山”。南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年)进士,调靖安主簿,历国子正。绍熙二年(1191年),知荆门军,创修军城,稳固边防,甚有政绩。绍熙三年十二月(1193年1月)卒,年五十四。追谥文安。陆九渊为宋明两代“心学” 的开山之祖,与朱熹齐名,而见解多不合。主“心(我)即理”说,言“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学茍知道,六经皆我注脚”。明王守仁继承发展其学,成为“陆王学派”,对后世影响极大。著有《象山先生全集》。 更多

http://shici.puchedu.cn/shici_detail/dcb4a5c7be97d5c55fd1.html

联系邮箱: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