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车诗词>陆九渊的诗>疏山道中>

疏山道中,陆九渊疏山道中全诗,陆九渊疏山道中古诗,疏山道中翻译,疏山道中译文

诗词工具全集 诗词查询

[宋代] 陆九渊

村静蛙声幽,林芳鸟语警。
山樊纷皓葩,陇麦摇青颍。
离怀付西江,归心薄东岭。
忽念饥歉忧,翻令发深省。

疏山道中译文

村庄寂静,只听得幽幽的蛙声;树林芬芳,鸟儿鸣叫声声清脆。山野篱笆旁,洁白的花朵竞相开放;田埂上,麦苗摇曳,一片青翠。离别的情怀,就寄托给西去的江水;归家的念头,在东边的山岭边渐渐淡薄。忽然想到或许有饥荒歉收的忧虑,反而让我深深地反省。

疏山道中注释

  • 疏山:山名,陆九渊讲学之地。
  • 道中:在路途中。
  • 幽:清幽,深远。
  • 警:警觉,清脆。
  • 山樊:山野的篱笆。
  • 皓葩(hào pā):洁白的花朵。葩,花。
  • 陇(lǒng):田埂。
  • 颍(yǐng):指麦穗。颍水,这里借指麦苗如颍水般青绿。
  • 离怀:离别的情怀。
  • 西江:指江西境内的江水。陆九渊为江西金溪人。
  • 归心:归家的念头。
  • 东岭:指家乡方向的山岭。
  • 饥歉忧:对饥荒歉收的忧虑。
  • 深省:深刻的反省。

疏山道中讲解

这首诗是陆九渊在疏山讲学途中所作,描绘了诗人路途中的所见所感,表达了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关切和反思。

首联“村静蛙声幽,林芳鸟语警”描绘了乡村的宁静与生机。静谧的村庄里,蛙声显得格外清晰幽远;芬芳的树林中,鸟儿的鸣叫声清脆悦耳。“幽”和“警”两个字,一动一静,将乡村的自然之美生动地展现出来。

颔联“山樊纷皓葩,陇麦摇青颍”描绘了山野田园的景色。山野篱笆旁,各种洁白的花朵竞相开放,争奇斗艳;田埂上,麦苗摇曳,一片青翠。“纷”和“摇”两个字,写出了花朵的繁盛和麦苗的生机。

颈联“离怀付西江,归心薄东岭”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一方面,诗人有离别的情怀,想将这情怀寄托给西去的江水;另一方面,诗人归家的念头却渐渐淡薄。这句诗暗示了诗人对自身价值的思考,他可能觉得相比起归家,自己的责任在于济世。

尾联“忽念饥歉忧,翻令发深省”是诗歌的主旨所在。诗人忽然想到或许会有饥荒歉收的忧虑,这让他开始深刻的反省。这句诗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以及对自身责任的深刻认识。诗人不再沉溺于个人的离愁别绪,而是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社会,关注民生疾苦。

总的来说,这首诗语言清新自然,意境优美,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民生的关切以及对自身责任的深刻思考。诗中既有对乡村美景的细腻描绘,也有对内心世界的深刻剖析,体现了陆九渊作为理学家的独特风貌。

陆九渊[宋代]

因书斋名“存”,世称存斋先生。又因讲学于象山书院,被称为“象山先生”,学者常称其为“陆象山”。南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年)进士,调靖安主簿,历国子正。绍熙二年(1191年),知荆门军,创修军城,稳固边防,甚有政绩。绍熙三年十二月(1193年1月)卒,年五十四。追谥文安。陆九渊为宋明两代“心学” 的开山之祖,与朱熹齐名,而见解多不合。主“心(我)即理”说,言“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学茍知道,六经皆我注脚”。明王守仁继承发展其学,成为“陆王学派”,对后世影响极大。著有《象山先生全集》。 更多

http://shici.puchedu.cn/shici_detail/d10decdd3e2a2957f33d.html

联系邮箱: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