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车诗词>李廌的诗>东湖诗>

东湖诗,李廌东湖诗全诗,李廌东湖诗古诗,东湖诗翻译,东湖诗译文

诗词工具全集 诗词查询

[宋代] 李廌

翠荇弄水时出没,紫蓴浸滑涎蜿蜒。
川光遥接行潦前,野气空阔浮寒烟。
常思郢客解刺舡,岂解乘槎上青天。
又思吾儿能测渊,岂能夺得骊颔蠙。
上升却回复入海,只恐澄海为桑田。

东湖诗译文

翠绿的荇菜在水中嬉戏,时隐时现,紫红的莼菜浸润柔滑,如涎液般蜿蜒舒展。远处湖光与低洼积水相连,旷野之气空阔浩渺,漂浮着寒冷的烟雾。我常常想到楚国人解缆离舟,但他们又怎能像神话中人那样乘木筏直上青天呢?我又想到我的儿子善于探测水深,但他又怎能从蛟龙的下巴底下夺取宝珠呢?事物上升之后终究会回复沉入大海,我只担心这澄清的湖海最终会变为桑田。

东湖诗注释

  • 荇(xìng): 一种水生植物,叶子略呈圆形,浮在水面。
  • 蓴(chún): 也是一种水生植物,嫩叶可以食用,口感滑润。
  • 涎(xián): 口水,这里形容莼菜的滑腻。
  • 行潦(xíng lǎo): 雨后积水,低洼之处的水。
  • 郢(yǐng)客: 指楚国人,因楚国都城曾位于郢。
  • 刺舡(cì chuánɡ): 解缆开船。刺,通“策”,划动船桨。舡,同“船”。
  • 乘槎(chéng chá): 乘坐木筏。古代神话传说中,有人乘坐木筏到达天河。槎,木筏。
  • 骊颔蠙(lí hàn bīn): 骊龙下巴下的宝珠。骊,黑色的龙。颔,下巴。蠙,珠蚌。
  • 桑田: 沧海桑田,比喻世事变化巨大。

东湖诗讲解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李廌所见的东湖景色,并由此引发了对人生和世事变迁的思考。

诗的前四句描写东湖的景色。荇菜、莼菜、湖光、野气,构成了一幅生机勃勃而又略带寒意的画面。诗人用“出没”、“蜿蜒”、“遥接”、“浮”等动词,赋予景物以活力,使画面更富动态感。

接下来的四句,诗人由景及人,抒发感慨。他先想到楚国人解缆开船,再想到神话中人乘槎上天,又想到自己的儿子善于潜水取物。但这三种行为在诗人看来,都是徒劳无功的,因为人力终究有限,无法改变自然规律。诗人用“岂解”、“岂能”等反问语气,表达了对人生和世事的无奈。

最后两句,诗人将思绪转向更深层次的思考。他认为,事物上升之后终究会沉入大海,而澄清的湖海也可能变为桑田。这表达了诗人对世事变迁的深刻认识,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感叹。全诗语言清新自然,意境深远,充满了哲理意味。

李廌[宋代]

李廌(zhì)(1059-1109) 北宋文学家。字方叔,号德隅斋,又号齐南先生、太华逸民。汉族,华州(今陕西华县)人。6岁而孤,能发奋自学。少以文为苏轼所知,誉之为有“万人敌”之才。由此成为“苏门六君子”之一。中年应举落第,绝意仕进,定居长社(今河南长葛县),直至去世。文章喜论古今治乱,辨而中理。 更多

http://shici.puchedu.cn/shici_detail/16b22a87ec1bbcfe0f48.html

联系邮箱: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