唼藻沧江远,衔芦紫塞长。
雾深迷晓景,风急断秋行。
阵照通宵月,书封几夜霜。
无复能鸣分,空知愧稻粱。
大家都搜:
同张二咏雁译文
在辽阔的沧江水面上,大雁低头吞食着水藻,它们要飞向遥远的地方;衔着芦苇,雁群又向着边塞飞去,路途漫长。 浓雾弥漫,清晨的景色也变得模糊不清,狂风呼啸,雁群艰难地在秋空中飞行。 雁阵在通宵的月光下,显得更加清晰,雁足上书信,又经历了几个寒霜侵袭的夜晚。 (如今的雁)已经失去了过去那种依照时节鸣叫的能力,只是白白地吃着稻粱,感到惭愧。
同张二咏雁注释
同张二咏雁讲解
这首诗是骆宾王与友人张二一同吟咏大雁的作品。诗歌通过描写大雁的生活习性和飞行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大雁的同情,同时也寄托了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慨。
前四句描写大雁的自然习性和迁徙的艰辛。“唼藻沧江远,衔芦紫塞长”描绘了大雁吞食水藻,从沧江起飞,又衔着芦苇,向北方边塞飞去的景象,展现出大雁迁徙的漫长路途。“雾深迷晓景,风急断秋行”则描写了大雁在恶劣天气中艰难飞行的情景,浓雾遮蔽了清晨的景色,狂风阻断了它们秋天的行程。诗人用“迷”、“断”等词语,突出了大雁迁徙的艰辛。
后四句则表达了诗人对大雁的同情和感慨。“阵照通宵月,书封几夜霜”描写了雁阵在月光下飞行,以及雁足上系着的书信经历了多个寒霜之夜的情景,进一步突出了大雁迁徙的艰辛和漫长。“无复能鸣分,空知愧稻粱”则表达了大雁被人类饲养后,失去了按照时节鸣叫的能力,只是白白地吃着稻粱,感到惭愧的心情。诗人用“无复”、“空知”等词语,表达了对大雁的同情和惋惜。
整首诗语言精炼,描写生动,情景交融,既展现了大雁的生活习性和迁徙的艰辛,又表达了诗人对大雁的同情和感慨,同时也寄托了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慨。诗歌寓情于景,耐人寻味,是一首优秀的咏物诗。
诗词大全
别人正在查
http://shici.puchedu.cn/shici_detail/eadef3a8dfedd1492407.html
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