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车诗词>李九龄的诗>山舍偶题>

山舍偶题,李九龄山舍偶题全诗,李九龄山舍偶题古诗,山舍偶题翻译,山舍偶题译文

诗词工具全集 诗词查询

[唐代] 李九龄

门掩松萝一径深,偶携藜杖出前林。
谁知尽日看山坐,万古兴亡总在心。

山舍偶题译文

柴门紧掩,门外松萝丛生,只有一条小路幽深。我偶尔拄着藜杖,走出屋前的小树林。有谁知道我整天坐在山边观看,心中思绪万千,古往今来的兴衰成败都萦绕在心头。

山舍偶题注释

  • 山舍: 山中的住所。
  • 偶题: 偶尔题写的诗。
  • 掩: 关闭。
  • 松萝: 一种寄生在松树上的蔓生植物,细长如丝。
  • 一径深: 一条小路幽深。
  • 藜(lí)杖: 用藜草做的拐杖,古代贫士所用。
  • 前林: 屋前的树林。
  • 尽日: 整天,一天到晚。
  • 万古: 指从古到今,时间非常久远。
  • 兴亡: 兴盛和衰亡。
  • 总在心: 都萦绕在心头。

山舍偶题讲解

这首诗是李九龄隐居山舍时,有感而发所作。诗人通过描写山居环境的幽静和自己看山沉思的情景,表达了对世事兴衰的关注和忧虑。

首句“门掩松萝一径深”,描绘了山舍环境的幽静清绝。柴门紧闭,门外长满了松萝,只有一条小路通向远方,暗示了诗人隐居的生活状态,也营造了一种与世隔绝的氛围。“一径深”不仅写出了小路的幽深,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

第二句“偶携藜杖出前林”,写诗人偶尔拄着藜杖走出屋前的小树林。藜杖是古代贫士所用的拐杖,表明了诗人生活清贫。一个“偶”字,说明诗人很少外出,更加衬托出山居的寂寞。

后两句“谁知尽日看山坐,万古兴亡总在心”,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表达了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诗人整天坐在山边观看,并非只是欣赏山景,而是心怀天下,思考着历史的兴衰。诗人将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体现了深沉的历史责任感。

全诗语言朴素自然,意境深远。诗人通过对山居环境和个人行为的描写,表达了对世事兴衰的关注和忧虑,体现了古代知识分子忧国忧民的 noble sentiments。诗中既有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又有对国家命运的关怀,表现了诗人复杂的心情。

李九龄[唐代]

李九龄生卒年不详。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唐末进士。入宋,又中太祖乾德二年(公元964年)进士第三名。一说乾德五年(公元967年)进士(《瀛奎律髓》卷四八)。尝为蓬州蓬池令(《舆地纪胜》卷一八八)。 开宝六年(公元973年)与卢多逊、扈蒙等同修《五代史》。李九龄生活在唐宋之交,因社会动荡,一生抱负难以伸展。著有《李九龄诗》一卷,皆七言绝句。《全唐诗》录存二十三首。 更多

http://shici.puchedu.cn/shici_detail/d037ab76384ed5311287.html

联系邮箱: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