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车诗词>廖行之的诗>题苏瑑觉斋二首>

题苏瑑觉斋二首,廖行之题苏瑑觉斋二首全诗,廖行之题苏瑑觉斋二首古诗,题苏瑑觉斋二首翻译,题苏瑑觉斋二首译文

诗词工具全集 诗词查询

[宋代] 廖行之

不随凿枘辨方圆,安用蓍龟考未然。
万物由来皆备我,寸心既尽即知天。
见几那俟拈花手,乐道浑忘绝易编。
自得诚明千古学,谁能证此具精专。

题苏瑑觉斋二首译文

不必像木匠那样用规矩来辨别方圆,也不需要依靠蓍草和龟甲来预测未来。万物原本就蕴含在我自身之中,只要尽心尽力,就能明白天道。领悟玄机又何必等待禅宗拈花一笑的顿悟,沉浸在快乐的道中,完全忘记了《易经》的推演。领悟了自得诚明的千古学问,又有谁能证明自己已经精通专一地掌握了它呢?

题苏瑑觉斋二首注释

  • 苏瑑觉斋: 苏瑑的书斋名。“觉斋”意指觉悟之斋。
  • 凿枘(záo ruì): 凿,指木器上的孔眼;枘,指器物上的榫头。比喻两者不相合。这里指拘泥于外在的规则和形式。
  • 蓍龟(shī guī): 蓍草和龟甲,古代用来占卜预测吉凶的工具。
  • 未然: 未来的事情。
  • 万物由来皆备我: 语出《孟子·尽心上》。意思是万物本性都蕴含在我自身之中。
  • 寸心既尽即知天: 尽心尽力,就能体会天道。语出《孟子·尽心上》。
  • 见几: 预见事物的细微端倪或预兆。
  • 那俟(nǎ sì): 何须,哪里需要。
  • 拈花手: 指禅宗典故“拈花一笑”。相传释迦牟尼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只有迦叶尊者心领神会,破颜微笑。后以“拈花”比喻禅宗以心传心的顿悟方式。
  • 乐道: 以道为乐,沉浸于道之中。
  • 绝易编: 忘却《易经》的推演。《易经》是古代占卜预测的书籍。
  • 自得诚明: 通过自身的努力和修养,达到诚实和明智的境界。
  • 千古学: 指儒家学说。
  • 证: 证明,证实。
  • 具: 具备,拥有。
  • 精专: 精通而专一。

题苏瑑觉斋二首讲解

这首诗是题写在苏瑑书斋上的,表达了诗人对自身修养和人生哲理的思考。诗人认为,真正的智慧和真理不是通过外在的规则、占卜或者形式上的顿悟来获得的,而是通过内心的修养和对自身潜能的挖掘来实现的。

首联否定了依靠外在手段(如规矩和占卜)来认识事物和预测未来的做法,强调要依靠自身的内在力量。颔联进一步阐述了这种观点,认为万物都蕴含在自身之中,只要尽心尽力,就能明白天道。颈联则借用禅宗“拈花一笑”的典故,否定了形式上的顿悟,强调要沉浸在对道的追求中,而不是拘泥于《易经》的推演。尾联则表达了对“自得诚明”的千古学问的追求,以及对真正精通此学的人的敬佩和疑问。

全诗表达了诗人对内在修养的重视,以及对依靠自身力量去认识世界和人生的信念。诗人认为,真正的智慧和真理不是外在的,而是内在的,需要通过自身的努力和修养才能获得。同时,诗人也表达了对那些真正能够领悟和实践这种智慧的人的敬佩之情。

廖行之[宋代]

廖行之(1137~1189) ,字天民,号省斋,南宋衡州(今湖南省衡阳市)人。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进士,调岳州巴陵尉。未数月,以母老归养。告满,改授潭州宁乡主簿,未赴而卒,时淳熙十六年。品行端正,留心经济之学。遗著由其子谦编为《省斋文集》十卷,已佚。 更多

http://shici.puchedu.cn/shici_detail/af976dd59493591ea20c.html

联系邮箱: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