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车诗词>卢照邻的诗>同临津纪明府孤雁>

同临津纪明府孤雁,卢照邻同临津纪明府孤雁全诗,卢照邻同临津纪明府孤雁古诗,同临津纪明府孤雁翻译,同临津纪明府孤雁译文

诗词工具全集 诗词查询

[唐代] 卢照邻

三秋违北地,万里向南翔。
河洲花稍白,关塞叶初黄。
避缴风霜劲,怀书道路长。
水流疑箭动,月照似弓伤。
横天无有阵,度海不成行。
会刷能鸣羽,还赴上林乡。

同临津纪明府孤雁译文

秋季已过三个月,远离了北方的家园,孤雁啊,你万里迢迢地向南方飞翔。 河中的沙洲上,芦苇花已泛出白色,边关要塞上,树叶也开始变得金黄。 为了躲避风霜的侵袭,你奋力飞翔,怀揣着归乡的愿望,道路显得漫长。 水流湍急,让人怀疑是离弦的箭矢在飞驰,月光惨淡,又像是被弓箭射伤的伤口。 你横越天空,却没有队列的依托,飞渡大海,也无法结伴成行。 相信你终将抖擞精神,重新焕发鸣叫的羽毛,最终还是要回到长安的上林苑。

同临津纪明府孤雁注释

  • 临津:指临津关,在今河北省。
  • 纪明府:纪姓县令。明府,旧时对县令的尊称。
  • 三秋:指秋季的第三个月,即农历九月。这里泛指秋季。
  • 北地:北方。
  • 河洲:河中的沙洲。
  • 稍白:略微泛白。
  • 关塞:边关要塞。
  • 缴:通“徼”,巡逻、拦截。这里指风霜的侵袭。
  • 书:指书信,这里指雁所怀的归乡之情。
  • 疑箭动:怀疑水流像离弦的箭一样快速。
  • 似弓伤:月光惨淡,像被弓箭射伤一样。
  • 横天:横越天空。
  • 有阵:指队伍、阵列。
  • 度海:飞越大海。
  • 刷:抖擞。
  • 能鸣羽:能够鸣叫的羽毛。
  • 上林乡:指长安的上林苑,是汉唐时期皇家园林,雁常在此栖息。这里代指故乡。

同临津纪明府孤雁讲解

这首诗是卢照邻赠别友人纪县令的作品,通过描写孤雁南飞的景象,表达了对友人的惜别之情,以及诗人自己漂泊流离的感慨。

  • 前四句写景,点明时令和地点。 “三秋违北地,万里向南翔”点明时节是深秋,地点是临津关。诗人以孤雁的视角,写它远离北方,向南方迁徙,奠定了全诗的基调,也暗示了诗人自己漂泊的命运。“河洲花稍白,关塞叶初黄”描绘了秋景,芦苇花泛白,树叶变黄,渲染了萧瑟的气氛,也烘托了孤雁的孤独之感。
  • 中间四句描写孤雁的艰辛。 “避缴风霜劲,怀书道路长”写孤雁为了躲避风霜的侵袭,不得不长途跋涉,而怀揣着归乡的愿望,更觉得道路漫长。这里将孤雁人格化,赋予了它情感。“水流疑箭动,月照似弓伤”运用比喻,写出了孤雁在飞行途中的艰难。湍急的水流像离弦的箭一样快速,惨淡的月光又像是被弓箭射伤一样,可见飞行之艰辛。
  • 后四句抒情,表达对未来的期盼。 “横天无有阵,度海不成行”写出了孤雁的孤单,它横越天空,却没有队伍的依托,飞渡大海,也无法结伴成行,更加突显了它的孤独。“会刷能鸣羽,还赴上林乡”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期盼。相信孤雁终将抖擞精神,重新焕发鸣叫的羽毛,最终还是要回到长安的上林苑。这里既是对友人的祝福,也是诗人对自己命运的期盼,希望自己也能像孤雁一样,最终回到故乡。

总而言之,这首诗通过描写孤雁南飞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惜别之情,以及自己漂泊流离的感慨,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期盼,语言生动形象,情景交融,是一首优秀的赠别诗。

卢照邻[唐代]

卢照邻,初唐诗人。字升之,自号幽忧子,汉族,幽州范阳(治今河北省涿州市)人,其生卒年史无明载,卢照邻望族出身,曾为王府典签,又出任益州新都(今四川成都附近)尉,在文学上,他与王勃、杨炯、骆宾王以文词齐名,世称“王杨卢骆”,号为“初唐四杰”。有7卷本的《卢升之集》、明张燮辑注的《幽忧子集》存世。卢照邻尤工诗歌骈文,以歌行体为佳,不少佳句传颂不绝,如“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等,更被后人誉为经典。 更多

http://shici.puchedu.cn/shici_detail/7551b44965ebb8f4ffdd.html

联系邮箱: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