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车诗词>陆龟蒙的诗>忆袭美洞庭观步奉和次韵>

忆袭美洞庭观步奉和次韵,陆龟蒙忆袭美洞庭观步奉和次韵全诗,陆龟蒙忆袭美洞庭观步奉和次韵古诗,忆袭美洞庭观步奉和次韵翻译,忆袭美洞庭观步奉和次韵译文

诗词工具全集 诗词查询

[唐代] 陆龟蒙

闻君游静境,雅具更摐摐。
竹伞遮云径,藤鞋踏藓矼。
杖斑花不一,尊大瘿成双。
水鸟行沙屿,山僧礼石幢。
已甘三秀味,谁念百牢腔。
远棹投何处,残阳到几窗。
仙谣珠树曲,村饷白醅缸。
地里方吴会,人风似冉厖。
探幽非遁世,寻胜肯迷邦。
为读江南传,何贤过二庞。

忆袭美洞庭观步奉和次韵译文

听说您游历幽静的洞庭,高雅的情致更加清越响亮。竹伞遮蔽着云雾缭绕的小路,藤鞋踩踏着长满青苔的石桥。手杖上的斑纹各不相同,酒杯大得像是树瘤长成一对。水鸟在沙洲上悠闲地漫步,山僧在石幢前虔诚地礼拜。

已经习惯了洞庭湖中菰米的三秀美味,谁还会记得那奢华的百牢宴呢?您的小船将驶向何方?夕阳的余晖又将照到哪几扇窗户?洞庭湖的仙歌宛如珠树般动听,村人敬奉的食物是自家酿造的白酒。

这里地域属于吴越之地,民风却像冉厖那样淳朴敦厚。您探寻幽静并非为了遁世隐居,寻访胜景又怎会迷失家国?读着《江南传》,有哪位贤人能超过隐居不仕的庞德公、庞季呢?

忆袭美洞庭观步奉和次韵注释

  • 袭美:指皮日休,字袭美。陆龟蒙与皮日休是好友,常以诗歌唱和。
  • 洞庭观步:在洞庭湖一带游览。
  • 奉和次韵:用皮日休诗的韵律作诗回应。次韵,依照原诗韵脚的顺序和韵字作诗。
  • 静境:幽静的处所,指洞庭一带。
  • 雅具:高雅的情致。
  • 摐摐(chuāng):清越响亮的声音。
  • 云径:云雾缭绕的小路。
  • 藓矼(xiǎn gāng):长满青苔的石桥。
  • 杖斑:手杖上的斑纹。
  • 瘿(yǐng):树瘤。
  • 石幢:刻有佛经或佛像的石柱。
  • 三秀味:指菰米,一年可收三次。
  • 百牢腔:指百牢宴,古代祭祀或宴请宾客时所用的丰盛筵席。
  • 仙谣:仙人的歌谣,形容洞庭湖的歌声美妙动听。
  • 珠树曲:形容乐曲像珠树一样华美。
  • 村饷:村人提供的食物。
  • 白醅缸:指农家自酿的白酒。醅,没有过滤的酒。
  • 吴会:指吴地和会稽,泛指江南一带。
  • 冉厖(rǎn páng):指冉伯牛,孔子的弟子,以德行著称。这里用来比喻民风淳朴敦厚。
  • 遁世:避世隐居。
  • 迷邦:迷失家国。
  • 江南传:指记载江南人物事迹的书籍。
  • 二庞:指庞德公、庞季。都是东汉末年隐居鹿门山的高士。

忆袭美洞庭观步奉和次韵讲解

这首诗是陆龟蒙唱和皮日休的作品,描写了皮日休游览洞庭湖的情景,并表达了对隐逸高士的仰慕之情。

诗的前半部分描绘了洞庭湖优美的自然风光和宁静的氛围。竹伞、藤鞋、苔藓、石桥、水鸟、山僧等意象,营造出一种幽静、淡泊的意境。诗人用“杖斑花不一,尊大瘿成双”等细节,表现了隐逸之士的生活情趣。

诗的中间部分,诗人赞美了洞庭湖的美食和美酒,并暗示皮日休的游历并非为了追求物质享受,而是为了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解脱。

诗的后半部分,诗人将洞庭湖一带的风土人情与古代贤士冉伯牛联系起来,赞扬了当地民风的淳朴敦厚。最后,诗人以“为读江南传,何贤过二庞”作结,表达了对隐逸高士庞德公、庞季的敬佩之情,同时也暗示了自己向往隐逸生活的思想。

总的来说,这首诗语言清新自然,意境幽静淡泊,既描写了洞庭湖的美丽景色,又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高尚品格的赞美。诗中运用了多种意象和典故,使得诗歌的内涵更加丰富,也更具有艺术感染力。

陆龟蒙[唐代]

陆龟蒙(?~公元881年),唐代农学家、文学家,字鲁望,别号天随子、江湖散人、甫里先生,江苏吴县人。曾任湖州、苏州刺史幕僚,后隐居松江甫里,编著有《甫里先生文集》等。 他的小品文主要收在《笠泽丛书》中,现实针对性强,议论也颇精切,如《野庙碑》、《记稻鼠》等。陆龟蒙与皮日休交友,世称“皮陆”,诗以写景咏物为多。 更多

http://shici.puchedu.cn/shici_detail/31adbf660e7d3f61fcee.html

联系邮箱: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