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车诗词>卢照邻的诗>失群雁>

失群雁,卢照邻失群雁全诗,卢照邻失群雁古诗,失群雁翻译,失群雁译文

诗词工具全集 诗词查询

[唐代] 卢照邻

三秋北地雪皑皑,万里南翔渡海来。
欲随石燕沉湘水,试逐铜乌绕帝台。
帝台银阙距金塘,中间鹓鹭已成行。
先过上苑传书信,暂下中州戏稻粱。
虞人负缴来相及,齐客虚弓忽见伤。
毛翎频顿飞无力,羽翮摧颓君不识。
唯有庄周解爱鸣,复道郊哥重奇色。
惆怅惊思悲未已,裴回自怜中罔极。
传闻有鸟集朝阳,讵胜仙凫迩帝乡。
云间海上应鸣舞,远得鹍弦犹独抚。
金龟全写中牟印,玉鹄当变莱芜釜。
愿君弄影凤凰池,时忆笼中摧折羽。

失群雁译文

秋季的北方,白雪皑皑一片,孤雁不远万里向南飞翔,渡过大海而来。 想要跟随石燕沉入湘江水底,又想试着追逐铜乌绕着帝王的宫殿飞翔。 帝王的宫殿和银色的楼阁远离金塘,中间鹓鸟和鹭鸟已经排成行列。 孤雁先飞过上林苑传递书信,暂时降落在中原的田野里嬉戏啄食稻谷。 虞人背着弓箭前来追赶,齐国猎人拉开空弓突然将它射伤。 身上的羽毛不停地抖动,飞起来也没有力气,羽毛和翅膀已经摧残破败,没有人认识它。 只有庄周懂得怜爱鸟的鸣叫,再次称赞郊野的野鸽不同寻常的颜色。 孤雁惆怅惊恐地思考,悲伤的心情还没有停止,徘徊不定,独自怜惜自己,心中的迷茫没有尽头。 听说有一种鸟聚集在朝阳之处,哪里比得上仙凫靠近帝王之乡。 在云间海上,它们应该尽情地鸣叫舞蹈,即使在遥远的地方,也能听到美好的琴声独自抚慰。 希望有一天,你能在凤凰池边玩弄身影,时常想起笼子里那只被摧残折磨的羽毛。

失群雁注释

  • 失群雁:与群体分离的雁。
  • 三秋:指秋季的第三个月,即农历九月。
  • 北地:北方地区。
  • 皑皑:形容雪洁白而明亮。
  • 南翔:向南方飞翔。
  • 石燕:传说中的一种燕子,死后沉入水中化为石头。
  • 湘水:湘江,在湖南省。
  • 铜乌:铜制的乌鸦,古代常置于宫殿屋顶。
  • 帝台:帝王的宫殿。
  • 银阙:银色的宫阙。
  • 金塘:指宫中的池塘。
  • 鹓鹭:两种水鸟,常比喻朝廷官员。
  • 上苑:帝王的园林。
  • 中州:指中原地区。
  • 稻粱:稻谷和高粱,这里指鸟类的食物。
  • 虞人:古代掌管山泽的官。
  • 缴:一种带丝绳的箭,用来射鸟。
  • 齐客:齐国的猎人。
  • 虚弓:没有装箭的弓。
  • 毛翎:鸟的羽毛。
  • 羽翮:鸟的翅膀。
  • 庄周:即庄子,战国时期哲学家。
  • 爱鸣:喜爱鸟的鸣叫声。
  • 郊哥:郊外的野鸽。
  • 惆怅:伤感,失意。
  • 裴回:徘徊,来回走动。
  • 罔极:没有尽头。
  • 朝阳:指凤凰,传说凤凰喜欢栖息在朝阳的梧桐树上。
  • 讵胜:哪里比得上。
  • 仙凫:神仙所乘的野鸭。
  • 迩:接近。
  • 帝乡:帝王的故乡,这里指京城。
  • 鹍弦:用鹍鸡筋做成的琴弦,比喻美妙的音乐。
  • 金龟:古代官员佩戴的饰物,用金子制成龟形。
  • 中牟印:汉代中牟县的县印。
  • 玉鹄:白色的天鹅。
  • 莱芜釜:莱芜(今山东莱芜)出产的铁锅。
  • 凤凰池:中书省所在地。
  • 弄影:玩弄自己的影子。
  • 摧折羽:被摧残折断的羽毛,比喻遭受磨难。

失群雁讲解

《失群雁》是唐代诗人卢照邻的作品。这首诗以失群的孤雁为意象,表达了诗人自己怀才不遇、遭受打击的悲愤之情。

诗歌的前半部分描绘了孤雁的处境:在寒冷的北方,它不远万里飞向南方,希望能找到栖息之地。然而,它既想效仿石燕沉入湘水,又想追随铜乌绕着帝王宫殿飞翔,表现出内心的迷茫和彷徨。尽管它努力地传递书信,寻找食物,却仍然逃脱不了被猎人射伤的命运。这部分描写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为全诗奠定了悲凉的基调。

诗歌的后半部分,诗人借庄周之口表达了对孤雁的怜惜之情,并进一步抒发了自己的感慨。他认为,即使有凤凰那样的神鸟,也比不上仙凫能够接近帝王之乡。他希望自己能够像凤凰一样在凤凰池边自由自在地生活,但也时刻不忘自己曾经遭受的挫折和磨难。这部分诗句充满了对现实的无奈和对未来的期盼,表达了诗人复杂的内心世界。

总的来说,《失群雁》这首诗语言精炼,意象鲜明,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象征等,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通过对孤雁命运的描写,诗人巧妙地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情,引发了人们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

卢照邻[唐代]

卢照邻,初唐诗人。字升之,自号幽忧子,汉族,幽州范阳(治今河北省涿州市)人,其生卒年史无明载,卢照邻望族出身,曾为王府典签,又出任益州新都(今四川成都附近)尉,在文学上,他与王勃、杨炯、骆宾王以文词齐名,世称“王杨卢骆”,号为“初唐四杰”。有7卷本的《卢升之集》、明张燮辑注的《幽忧子集》存世。卢照邻尤工诗歌骈文,以歌行体为佳,不少佳句传颂不绝,如“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等,更被后人誉为经典。 更多

http://shici.puchedu.cn/shici_detail/1bdd7c97008a95503974.html

联系邮箱: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