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车诗词>李频的诗>送刘山人归洞庭>

送刘山人归洞庭,李频送刘山人归洞庭全诗,李频送刘山人归洞庭古诗,送刘山人归洞庭翻译,送刘山人归洞庭译文

诗词工具全集 诗词查询

[唐代] 李频

却共孤云去,高眠最上峰。
半湖乘早月,中路入疏钟。
秋尽虫声急,夜深山雨重。
当时同隐者,分得几株松。

送刘山人归洞庭译文

你最终还是和孤云一起离去,高卧在洞庭湖最高的山峰。清晨,你乘着一轮早月驶入半边湖面,船行途中,断断续续地传来远寺的钟声。深秋时节,虫鸣声变得更加急促,深夜里,山中下起了淅淅沥沥的秋雨。当年一同隐居的朋友们,各自在山中分得了几株松树。

送刘山人归洞庭注释

  • 刘山人:指诗人送别的隐士朋友,姓名不详,因隐居山林,故称“山人”。
  • 却:最终,还是。
  • 孤云:飘浮的云,常用来比喻孤高隐逸之人。
  • 高眠:高卧,指隐士悠闲自在的生活。
  • 最上峰:指洞庭湖一带最高的山峰,点明刘山人隐居之处。
  • 半湖:指洞庭湖的一部分。
  • 早月:清晨的月亮。
  • 疏钟:稀疏的钟声,指远寺传来的钟声。
  • 中路:路途之中。
  • 秋尽:秋天将尽。
  • 虫声急:秋虫的鸣叫声变得急促,暗示时令已深。
  • 山雨重:山中夜雨下得很大。
  • 同隐者:指当年与诗人一同隐居的朋友们。
  • 分得几株松:指各自在山中分得几株松树,象征着隐居生活。

送刘山人归洞庭讲解

这首诗是李频送别隐居洞庭湖的朋友刘山人时所作。全诗描绘了刘山人归隐洞庭湖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友人隐逸生活的向往和依依不舍之情。

首联“却共孤云去,高眠最上峰”,点明刘山人即将离去,归隐洞庭湖最高的山峰。诗人用“孤云”比喻刘山人,突出了他孤高隐逸的品格。“高眠”则描绘了隐士悠闲自在的生活状态。

颔联“半湖乘早月,中路入疏钟”,描绘了刘山人乘船离去的情景。清晨,他乘着一轮早月驶入半边湖面,船行途中,断断续续地传来远寺的钟声。诗人用“早月”、“疏钟”等意象,营造了一种清幽、宁静的氛围。

颈联“秋尽虫声急,夜深山雨重”,描绘了深秋时节山中的景象。秋虫的鸣叫声变得急促,暗示时令已深。深夜里,山中下起了淅淅沥沥的秋雨。诗人用“虫声”、“山雨”等意象,渲染了一种凄凉、寂寞的氛围。

尾联“当时同隐者,分得几株松”,回忆了当年与友人一同隐居的情景。当年一同隐居的朋友们,各自在山中分得了几株松树,象征着隐居生活。诗人用“分得几株松”这一细节,表达了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友人的美好祝愿。

全诗语言清丽自然,意境幽远深邃,表达了诗人对友人隐逸生活的赞美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诗人将送别之情融入到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之中,使诗歌具有了浓郁的诗情画意。

李频[唐代]

李频(818—876),字德新,唐大中元年(847),唐寿昌长汀源人(今建德李家镇)葬于永乐(今李家),唐代后期诗人。幼读诗书,博览强记,领悟颇多。寿昌县令 穆君 游灵栖洞,即景吟诗:“一径入双崖,初疑有几家。行穷人不见,坐久日空斜”。得此四句后稍顿未续。时李频从行,续吟:“石上生灵笋,池中落异花。终须结茅屋,到此学餐霞。”穆君大为赞赏。但此诗根据史学家考证是李频本人所作。 更多

http://shici.puchedu.cn/shici_detail/05538c0e1d0e6415d932.html

联系邮箱: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