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车诗词>刘学箕的诗>分题得雪浪斋石>

分题得雪浪斋石,刘学箕分题得雪浪斋石全诗,刘学箕分题得雪浪斋石古诗,分题得雪浪斋石翻译,分题得雪浪斋石译文

诗词工具全集 诗词查询

[宋代] 刘学箕

四海广大万山立,奇怪崷崒几岩石。
弃而达者庸有之,爱乐每恨沙土蚀。
忽然一旦获所遇,刮垢磨光呈美质。
骚人讽诵脱诸口,世宝不减和氏壁。
东坡居士岂好奇,偶尔得之心良怡。
巨盆沃以清涟漪,脉络雪浪从横施。
平生我屡哦此诗,恨不见石心飞驰。
何人志古墨写迹,剡藤染就贴东壁。
似是而非不可知,诵诗对画长嗟咨。

分题得雪浪斋石译文

四海广阔,万山耸立,奇形怪状的石头层峦叠嶂。 被世俗抛弃却能通达真理的石头有吗?人们喜爱它,却常常痛恨风沙尘土的侵蚀。 忽然有一天,它得到了赏识,洗去污垢,磨砺光芒,展现出美好的品质。 文人们吟咏歌颂它,它的价值不亚于和氏璧这样的稀世珍宝。 苏轼居士难道是追求奇异吗?只是偶然得到,内心感到非常喜悦。 用大盆盛满清水浇灌它,雪浪般的纹理纵横交错,显现出来。 我平生常常吟咏这首诗,遗憾不能亲眼见到这块石头,心驰神往。 有谁能用古朴的笔墨描绘它的形迹,用剡溪的藤纸染成画卷,张贴在东墙上? 似是而非,难以完全领会其中的奥妙,我只能诵读诗歌,对着画作,长久地叹息。

分题得雪浪斋石注释

  • 分题:科举考试的一种形式,考生按指定题目作诗。
  • 雪浪斋:苏轼所居斋名。
  • 崷崒(qiú zú):山势高峻的样子。
  • 庸:岂,难道。
  • 达者:指通达事理的人或物,此处指蕴含哲理的石头。
  • 刮垢磨光:比喻清除污垢,使之显露光彩。
  • 和氏璧:《韩非子》记载,春秋时楚人卞和得玉璞,献给楚王,被认为是石头而遭刖足。后此玉被琢成玉璧,称为和氏璧,成为传国之宝。
  • 东坡居士:苏轼的别号。
  • 清涟漪:清澈的水波。
  • 脉络雪浪:指石头上如同雪浪般的纹理。
  • 哦:吟咏。
  • 剡藤:指剡溪所产的藤纸,质地细腻。
  • 墨写迹:用墨描绘形迹。
  • 东壁:东边的墙壁。
  • 嗟咨:叹息。

分题得雪浪斋石讲解

这首诗是刘学箕分题而作,以雪浪斋石为题材,表达了诗人对美石的赞美和对苏轼的仰慕之情。

诗歌首先描写了石头的自然状态,强调了其在万山中的独特和被埋没的可能。接着,诗人赞美了石头被发现后的价值,将其比作和氏璧,突出了其珍贵。随后,诗人笔锋转向苏轼,表达了对其喜爱雪浪斋石的理解,并描绘了雪浪斋石的奇特纹理。最后,诗人抒发了自己未能亲见雪浪斋石的遗憾,并希望有人能将其形貌描绘下来,供自己欣赏。

全诗运用了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语言流畅自然,情感真挚,既赞美了雪浪斋石的价值,又表达了对苏轼的仰慕之情,也抒发了诗人自己未能亲见美石的遗憾。诗歌的意境深远,耐人寻味。

刘学箕[宋代]

刘学箕,生卒年均不详(约公元1192年前后,即宋光宗绍熙时期在世),字习之,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人,刘子恽之孙。生平未仕,但游历颇广,曾“游襄汉,经蜀都,寄湖浙,历览名山大川,取友于天下”(本集陈以庄跋)。 更多

http://shici.puchedu.cn/shici_detail/d0a56172f9f383b74b77.html

联系邮箱: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