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道安(道安尝佐张建封于徐州,及军乱而道安自杀)译文
韦道安原本是个儒生,也颇有弓箭剑术的名声。二十岁时游历太行山,傍晚听见哭号的声音。他迅速赶上前去询问,见一个老者戴着华丽的帽子。老者说:“我是原来的刺史,因失职要返回西京。不幸被一伙盗贼抓住,身上一丝一毫的财物都被夺走。我有很多钱财,向来不吝啬,还有两个女儿,都已许配了人家。如今仓皇地被驱赶,谁知道是死是活。我即将在此丧命,不必再赶早路了。”韦道安一听,被他的遭遇激发了高尚的义气,气得眼眶迸裂,肝胆俱横。他挂起弓箭,询问老者要到哪里去,身手矫健地越过高山峻岭。他看见盗贼们在阴冷的寒涧里,罗列着正愤怒地争吵。一箭射死了盗贼的首领,其余的党羽惊叫起来。韦道安指挥老者带来的士兵把他们捆绑起来,用绳索互相支撑着。那两个女子早已吓得魂不附体,等待着被处决。韦道安退后站立,不亲自用刑,告诉她们要跟随父亲回去。他收集起老者被抢的财物,用肩膀扛着,改变道路向前走。夜里点燃火石照明,山林如同白昼一样明亮。父子互相抱着痛哭,眼泪和鲜血纷纷交织在一起。老者叩头请求归还财物,要把女儿嫁给韦道安,称他为舅舅和外甥。韦道安甩开衣袖离开了,认为道义重要而利益轻贱。娶老师的女儿为妻是古代所诟病的,何况老者的家族并非可以用武力征服的。后来韦道安转而从事儒术,十年间才能得以施展。他慷慨地辅佐张建封于徐州,使朱红色的府邸扬起了威武的前锋旗帜。他投身于自己所期望的事业,前锋的战马出了王城。辕门前站着这位奇士,淮水吹拂着萧瑟的秋风。张建封去世后,他的部下互相倾轧。韦道安拥立孤儿来抗拒朝廷的命令,钟鼓声响彻四野。但最终还是横遭溃败,不是凭借一己之力可以阻挡的,叛逆的行为不是应该效仿的。他举起刀自杀,只顾道义而不顾惜自己的生命。真正的烈士不忘记死亡,他们所死是为了忠贞。那些迅速投靠权贵的人,像一群苍蝇一样追逐荣华富贵。我歌颂韦道安不是为了悼念他的死亡,而是为了哀悼当今的世态人情。
韦道安(道安尝佐张建封于徐州,及军乱而道安自杀)讲解
这首诗以韦道安的故事为题材,赞扬了他的侠义行为和忠贞气节,同时也表达了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批判。
-
侠义行为: 诗的前半部分描写了韦道安在太行山中救助老刺史的经过。他听到哭声后,挺身而出,了解情况后,义愤填膺,单枪匹马地解救了老刺史一家。他不仅杀死了盗贼首领,还收集了被抢的财物,亲自护送老刺史回家。这些情节都展现了韦道安的侠义行为和见义勇为的精神。
-
忠贞气节: 诗的后半部分描写了韦道安辅佐张建封,以及张建封死后他拥立孤儿抗拒王命,最终兵败自杀的经过。韦道安为了报答张建封的知遇之恩,不惜以身犯险,甚至牺牲自己的生命。他的行为体现了忠贞气节和不畏强权的品质。
-
社会批判: 诗的结尾表达了作者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批判。作者感叹那些迅速投靠权贵的人,像苍蝇一样追逐荣华富贵,与韦道安的忠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作者通过歌颂韦道安的死,表达了对忠义之士的赞扬,以及对世态炎凉的愤慨。
-
艺术特色:
- 叙事性强: 这首诗以叙事为主,通过讲述韦道安的故事来表达主题。诗中人物形象鲜明,情节生动,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 语言精炼: 诗的语言简洁明快,富有表现力。例如,“一矢毙酋帅,馀党号且惊”等句子,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了战斗的场面。
- 情感真挚: 诗中表达了作者对韦道安的敬佩之情,以及对社会风气的批判之情,情感真挚而强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