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车诗词>李弥逊的诗>陪五马诸公游西山泛舟待月而归偶作>

陪五马诸公游西山泛舟待月而归偶作,李弥逊陪五马诸公游西山泛舟待月而归偶作全诗,李弥逊陪五马诸公游西山泛舟待月而归偶作古诗,陪五马诸公游西山泛舟待月而归偶作翻译,陪五马诸公游西山泛舟待月而归偶作译文

诗词工具全集 诗词查询

[宋代] 李弥逊

鸟乌声乐报新晴,起觅邻翁作队行。
爱日葵心倾烂漫,寻春蝶梦去纵横。
人归高屋山逾碧,船到平滩月已生。
客里不谙风景好,欲将此夕并登瀛。

陪五马诸公游西山泛舟待月而归偶作译文

喜鹊欢快地鸣叫,报告着雨后初晴的好消息,于是起身寻找邻居老友一同出游。向日葵如同一颗颗赤诚的心,烂漫地朝着太阳开放,追逐春光的彩蝶,在梦中自由自在地飞舞。人们回到高大的屋宇,远山显得更加碧绿,船只停靠在平缓的沙滩上,一轮明月已经升起。身在异乡,之前并不懂得这里的风景有多么美好,真想把今晚的美景连同仙境蓬莱一并游览。

陪五马诸公游西山泛舟待月而归偶作注释

  • 五马诸公: 指作者同游的几位友人,因当时担任地方官,故称“诸公”。“五马”并非指五位友人,而是汉代太守出行时用五匹马拉车的典故,此处泛指地方官员。
  • 西山: 指作者所在地附近的西山。
  • 泛舟: 乘船游玩。
  • 待月: 等待月亮升起。
  • 鸟乌: 指喜鹊。古人认为喜鹊报喜。
  • 声乐: 欢快的声音。
  • 爱日葵心: 向日葵总是向着太阳,比喻忠诚之心。
  • 烂漫: 色彩鲜明,姿态美好。
  • 寻春蝶梦: 蝴蝶追逐春光,比喻自由自在。
  • 高屋: 高大的房屋。
  • 逾: 更加。
  • 平滩: 平缓的沙滩。
  • 客里: 身在异乡。
  • 不谙: 不了解,不懂得。
  • 登瀛: 登上瀛洲,即蓬莱仙岛,比喻美好的仙境。

陪五马诸公游西山泛舟待月而归偶作讲解

这首诗是作者李弥逊陪同友人游览西山、泛舟赏月时所作。诗中描绘了雨后初晴的清新景色和诗人与友人泛舟西山、待月而归的愉快心情。

首联“鸟乌声乐报新晴,起觅邻翁作队行”,以喜鹊的鸣叫点明天气转晴,并自然地引出诗人兴致勃勃地与邻居老友结伴出游的情景,为全诗定下了欢快愉悦的基调。

颔联“爱日葵心倾烂漫,寻春蝶梦去纵横”,运用了“爱日葵心”和“寻春蝶梦”两个生动的意象,分别描绘了向日葵向阳盛开和蝴蝶自由飞舞的画面,既表现了西山充满生机的景象,也暗喻了诗人追求光明和自由的心境。

颈联“人归高屋山逾碧,船到平滩月已生”,描绘了傍晚时分人们返回屋舍,远山显得更加青翠,船只停靠在平缓的沙滩上,明月也已升起的景象,将时间推移和景色变化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营造出一种宁静而优美的氛围。

尾联“客里不谙风景好,欲将此夕并登瀛”,诗人坦言身在异乡,之前并没有体会到这里风景的美好,现在却希望将今晚的美景连同仙境蓬莱一并游览,表达了诗人对西山美景的喜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总而言之,这首诗语言清新自然,意象生动形象,表达了作者游览西山、泛舟赏月时的喜悦之情,也体现了诗人热爱自然、向往美好生活的情感。

李弥逊[宋代]

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号筠西翁、筠溪居士、普现居士等,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大观三年(1109)进士。高宗朝,试中书舍人,再试户部侍郎,以反对议和忤秦桧,乞归田。晚年隐连江(今属福建)西山。所作词多抒写乱世时的感慨,风格豪放,有《筠溪乐府》,存词80余首。 更多

http://shici.puchedu.cn/shici_detail/f8ff0e8245d333a419d1.html

联系邮箱: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