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车诗词>罗隐的诗>漂母冢>

漂母冢,罗隐漂母冢全诗,罗隐漂母冢古诗,漂母冢翻译,漂母冢译文

诗词工具全集 诗词查询

[唐代] 罗隐

寂寂荒坟一水滨,芦洲绝岛自相亲。
青娥已落淮边月,白骨甘为泉下尘。
原上荻花飘素发,道傍菰叶碎罗巾。
虽然寂寞千秋魄,犹是韩侯旧主人。

漂母冢译文

寂静荒凉的坟墓孤零零地立在河边,坟墓旁的芦苇洲和孤岛,也只能默默地相伴。当年施饭的漂母,她的身影早已像淮水边的月亮般消逝,她的白骨也甘愿化作泉下的尘土。坟地原野上的荻花,像她飘散的白色头发,坟墓旁道路上的菰叶,也像是她破碎的罗巾。虽然漂母的灵魂已寂寞千年,但她依然是当年韩信的老主人啊。

漂母冢注释

  • 漂母冢:漂母的坟墓。漂母,指汉初那位曾给韩信饭吃的洗衣老妇。
  • 寂寂:寂静,荒凉。
  • 荒坟:荒凉的坟墓。
  • 一水滨:在一条河边。
  • 芦洲绝岛:长满芦苇的沙洲和孤立的小岛。
  • 相亲:互相亲近,指环境的孤寂。
  • 青娥:指美丽的女子,这里借指漂母。
  • 已落:已经消失。
  • 淮边月:指淮河边的月亮,形容漂母身影的逝去。
  • 白骨:指漂母的遗骸。
  • 甘为:甘心变为。
  • 泉下尘:地下的尘土,指死亡。
  • 原上:原野上。
  • 荻花:荻草的花,白色。
  • 素发:白发,形容荻花的颜色。
  • 道傍:路旁。
  • 菰叶:菰草的叶子。菰,一种水生植物,其叶宽大。
  • 碎罗巾:破碎的丝巾,形容菰叶的零落。
  • 千秋魄:千年的灵魂。
  • 韩侯:指韩信。刘邦称帝后,封韩信为楚王,后改封淮阴侯。
  • 旧主人:以前的主人。

漂母冢讲解

这首诗是罗隐凭吊漂母墓所作。漂母是汉初一位以仁义著称的妇人,她曾帮助过落魄时的韩信,给予他食物,使其免于饿死。

首联“寂寂荒坟一水滨,芦洲绝岛自相亲”:点明漂母墓的地理位置和环境特征,荒凉、寂静,只有芦苇洲和孤岛相伴,烘托出墓地的凄凉氛围。

颔联“青娥已落淮边月,白骨甘为泉下尘”:抒发对漂母逝去的惋惜之情,漂母的音容笑貌已经如同淮河边的月亮般消失,她的遗骸也已化为尘土,回归大地。

颈联“原上荻花飘素发,道傍菰叶碎罗巾”:通过景物描写,进一步渲染漂母墓的荒凉和萧瑟。原野上的荻花,让人联想到漂母的白发,道路旁的菰叶,又好似漂母破碎的罗巾,诗人将自然景物与人物形象巧妙地结合起来,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尾联“虽然寂寞千秋魄,犹是韩侯旧主人”:是对漂母精神的赞扬和肯定,虽然漂母的灵魂已经寂寞千年,但她依然是当年韩信的恩人,是韩信应该永远铭记的老主人。诗人用“旧主人”一词,突出了漂母对韩信的恩情之重,也表达了对漂母的敬佩之情。

总而言之,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漂母墓的荒凉景象,抒发了对漂母的凭吊和敬佩之情,同时也暗示了知恩图报的重要性。诗歌语言朴实,意境深远,具有一定的感染力。

罗隐[唐代]

罗隐(833-909),字昭谏,新城(今浙江富阳市新登镇)人,唐代诗人。生于公元833年(太和七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编其文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罗衮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三年(公元887年),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公元909年(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去世,享年77岁。 更多

http://shici.puchedu.cn/shici_detail/f89ae9311a5c44af9adf.html

联系邮箱: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