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车诗词>罗隐的诗>寄京阙陆郎中昆仲>

寄京阙陆郎中昆仲,罗隐寄京阙陆郎中昆仲全诗,罗隐寄京阙陆郎中昆仲古诗,寄京阙陆郎中昆仲翻译,寄京阙陆郎中昆仲译文

诗词工具全集 诗词查询

[唐代] 罗隐

柏台兰署四周旋,宾榻何妨雁影连。
才见玳簪欹细柳,便知油幕胜红莲。
家从入洛声名大,迹为依刘事分偏。
争奈乱罹人渐少,麦城新赋许谁传。

寄京阙陆郎中昆仲译文

柏台兰署,你们兄弟二人都在京城显要部门任职,官舍相近,情谊深厚,如同大雁的身影彼此相连。刚看到你们戴着玳瑁簪,在嫩柳如丝的部门中工作,就知道你们的仕途一定比我这漂泊之人要强得多。你们家族自从迁入洛阳后,声名显赫,但为了追随刘氏,事业难免有些偏颇。无奈的是,战乱频仍,懂得欣赏你们才华的人越来越少,即使你们写出如《麦城赋》般优秀的作品,又能流传给谁呢?

寄京阙陆郎中昆仲注释

  • 京阙: 指京城,这里代指朝廷。
  • 陆郎中昆仲: 指在京城任郎中的陆氏兄弟。昆仲,兄弟。
  • 柏台: 御史台,主管监察的机构。汉代御史台中植柏树,故称。
  • 兰署: 中书省,掌管机要的部门。中书省内种植兰花,故称。
  • 四周旋: 指官舍相近。
  • 宾榻: 指待客的床榻,也指官舍。
  • 雁影连: 比喻兄弟情谊深厚。
  • 玳簪: 玳瑁制成的簪子,古代官员的装饰品。
  • 欹细柳: 指在如丝的杨柳下工作,形容官署环境清幽。
  • 油幕: 指装饰华丽的官署。
  • 红莲: 这里暗指诗人自己,因其漂泊不定,处境不如陆氏兄弟。
  • 入洛: 指家族迁入洛阳。
  • 依刘: 指追随刘氏。
  • 事分偏: 指事业发展受到限制。
  • 争奈: 无奈,无可奈何。
  • 乱罹: 遭遇战乱。罹,遭遇。
  • 麦城新赋: 指陆氏兄弟新写的赋,以《麦城赋》比喻其作品的优秀。
  • 许谁传: 能够流传给谁呢?感叹知音难觅。

寄京阙陆郎中昆仲讲解

这首诗是罗隐寄给在京城任职的陆氏兄弟的。诗人通过对陆氏兄弟显赫的官职、优越的处境的描写,表达了对他们的羡慕之情,同时也流露出自己仕途坎坷、怀才不遇的感叹。

诗的前四句描写陆氏兄弟的显赫官职和优越处境。“柏台兰署四周旋,宾榻何妨雁影连”点明陆氏兄弟都在京城显要部门任职,官舍相近,情谊深厚。“才见玳簪欹细柳,便知油幕胜红莲”则以细节描写,暗示陆氏兄弟的仕途远胜于诗人自己。

后四句则转入对陆氏兄弟家族背景和事业发展的分析,同时也流露出对时局的担忧。“家从入洛声名大,迹为依刘事分偏”既赞扬了陆氏家族的声名,也暗示了他们因追随刘氏而导致事业发展受到限制。“争奈乱罹人渐少,麦城新赋许谁传”则表达了诗人对时局动荡、知音难觅的感叹。战乱频仍,人们无暇顾及文学艺术,即使有佳作,也难以流传。

全诗语言精炼,运用了比喻、衬托等多种修辞手法,将对陆氏兄弟的羡慕、对自身命运的感叹以及对时局的担忧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表达了诗人复杂而深刻的情感。

罗隐[唐代]

罗隐(833-909),字昭谏,新城(今浙江富阳市新登镇)人,唐代诗人。生于公元833年(太和七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编其文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罗衮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三年(公元887年),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公元909年(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去世,享年77岁。 更多

http://shici.puchedu.cn/shici_detail/5a2bd9607e4a6cb63665.html

联系邮箱: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