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车诗词>李中的诗>听蝉寄朐山孙明府>

听蝉寄朐山孙明府,李中听蝉寄朐山孙明府全诗,李中听蝉寄朐山孙明府古诗,听蝉寄朐山孙明府翻译,听蝉寄朐山孙明府译文

诗词工具全集 诗词查询

[唐代] 李中

忽听新蝉发,客情其奈何。
西风起槐柳,故国阻烟波。
垄笛悲犹少,巴猿恨未多。
不知陶靖节,还动此心么。

听蝉寄朐山孙明府译文

忽然听到新蝉鸣叫,漂泊在外的客子愁绪难耐。西风吹拂着槐树和柳树,家乡被茫茫烟波阻隔,难以回去。 田埂上的笛声悲凉尚且不足以表达我的愁绪,巴地的猿猴哀鸣也难以比拟我的怨恨之多。 不知道像陶渊明那样隐逸的人,听到蝉鸣是否也会触动思乡之情呢?

听蝉寄朐山孙明府注释

  • 听蝉: 听见蝉鸣。蝉鸣常被古人用来表达悲凉、思乡之情。
  • 寄: 寄给,赠送给。
  • 朐山: 县名,故城在今江苏省连云港市西南海州镇锦屏山麓。
  • 孙明府: 孙县令,指在朐山县任职的孙县令。明府是旧时对县令的尊称。
  • 忽听: 忽然听到。
  • 新蝉: 初鸣的蝉,也可能指刚换羽的蝉。
  • 客情: 客居他乡的愁绪。
  • 其奈何: 怎么办,奈何,无可奈何,无可如何,常用反问的语气表示一种无可奈何的感情。
  • 西风: 秋风,常与萧瑟、悲凉之感相联系。
  • 槐柳: 槐树和柳树,泛指树木,也点明了时节。
  • 故国: 指家乡。
  • 阻: 阻隔。
  • 烟波: 烟雾迷漫的水面,形容家乡遥远。
  • 垄笛: 田埂上吹奏的笛声,指民间音乐,也暗示了乡村生活。
  • 悲犹少: 悲伤还嫌不足。犹,还。
  • 巴猿: 巴地的猿猴,以其哀鸣著称。
  • 恨未多: 怨恨还嫌不够。
  • 陶靖节: 即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诗人,曾任彭泽县令,后辞官归隐田园,以其高洁的品格和隐逸的生活而闻名。靖节是他的谥号。
  • 还动此心么: 难道还会触动这种思乡之情吗?

听蝉寄朐山孙明府讲解

这首诗是李中听见蝉鸣后,寄给朐山县令孙明府的。诗中抒发了客居他乡的思乡之情和对家乡的思念,以及漂泊在外的孤独和愁闷。

首联“忽听新蝉发,客情其奈何”,诗人以“忽听”二字点明突发事件,蝉鸣声声,触动了诗人敏感的心弦,瞬间引发了浓浓的思乡之情。“其奈何”的反问语气,更强化了诗人内心的无奈和苦闷,客居之愁油然而生。

颔联“西风起槐柳,故国阻烟波”,诗人将听觉感受转化为视觉意象,描绘了一幅萧瑟的秋景图。西风吹拂,槐柳摇曳,暗示着时序已是深秋。而家乡却被茫茫烟波阻隔,归途遥遥无期,更增添了诗人的惆怅之情。

颈联“垄笛悲犹少,巴猿恨未多”,诗人进一步抒发内心的愁绪,用“垄笛”和“巴猿”两种意象来比喻自己的悲伤和怨恨。即使是田埂上悲凉的笛声,也难以表达诗人内心的悲伤;即使是巴地猿猴的哀鸣,也难以比拟诗人内心的怨恨之多。这两个比喻,极言诗人思乡之情的深切。

尾联“不知陶靖节,还动此心么”,诗人以陶渊明自比,表达了自己对隐逸生活的向往。陶渊明曾辞官归隐田园,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诗人想知道,像陶渊明这样的人,听到蝉鸣是否也会触动思乡之情呢?这既是对陶渊明的仰慕,也是对自己内心的一种安慰,希望自己也能像陶渊明一样,找到心灵的归宿。

全诗语言朴实自然,情感真挚深沉,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反问、比喻等,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诗人通过对蝉鸣、秋景等意象的描写,以及对自身情感的抒发,表达了客居他乡的思乡之情,以及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引发了读者的共鸣。

李中[唐代]

五代南唐诗人,生卒年不详,大约920-974年在世。字有中,江西九江人。仕南唐为淦阳宰。有《碧云集》三卷,今编诗四卷。《郡斋读书志》卷四著录《李中诗》二卷。另《唐才子传校笺》卷十有其简介。《全唐诗》编为四卷。人毕生有志于诗,成痴成魔,勤奋写作,自谓“诗魔”,创作了大量的诗篇佳作。与诗人沈彬、孟宾于、左偃、刘钧、韩熙载、张泊、徐铉友好往来,多有唱酬之作。他还与僧人道侣关系密切,尤其是与庐山东林寺僧人谈诗论句。与庐山道人听琴下棋。反映了当时崇尚佛道的社会风气。 更多

http://shici.puchedu.cn/shici_detail/ee0e01f15dcaeb364c95.html

联系邮箱: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