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车诗词>刘言史的诗>广州王园寺伏日即事寄北中亲友>

广州王园寺伏日即事寄北中亲友,刘言史广州王园寺伏日即事寄北中亲友全诗,刘言史广州王园寺伏日即事寄北中亲友古诗,广州王园寺伏日即事寄北中亲友翻译,广州王园寺伏日即事寄北中亲友译文

诗词工具全集 诗词查询

[唐代] 刘言史

南越逢初伏,东林度一朝。
曲池煎畏景,高阁绝微飙。
竹簟移先洒,蒲葵破复摇。
地偏毛瘴近,山毒火威饶。
裛汗絺如濯,亲床枕并烧。
坠枝伤翠羽,萎叶惜红蕉。
且困流金炽,难成独酌谣。
望霖窥润础,思吹候生条。
旅恨生乌浒,乡心系洛桥。
谁怜在炎客,一夕壮容销。

广州王园寺伏日即事寄北中亲友译文

在南越之地迎来了初伏,在东边的王园寺度过了一天。弯曲的池塘边,煎熬着畏惧的阳光,高高的楼阁上,难以寻觅到一丝微风。竹席要先洒水才能躺卧,蒲葵扇破了还要不停地摇动。这里地处偏僻瘴气很重,山中的毒气和火热的威力更加强烈。汗水浸透衣衫好像刚洗过一样,连睡觉的床和枕头都热得发烫。掉落的树枝,让人惋惜翠鸟失去了栖息之所;枯萎的叶子,也让人怜惜红蕉失去了美丽的颜色。被这如同流金般的酷热所困扰,难以独自饮酒吟唱。盼望着下雨,观察着湿润的础石;想着吹起凉风,期待着新枝的生长。客居的愁恨,如同乌浒江般深沉;思念家乡的心情,紧紧地系在洛阳桥上。有谁可怜我这个身处酷热之地的异乡客,一个晚上,就憔悴衰老了。

广州王园寺伏日即事寄北中亲友注释

  • 广州王园寺:在今广州市。王园寺是寺庙名。
  • 伏日: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总称三伏,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
  • 南越:指岭南一带,古为南越国之地。
  • 东林:指王园寺,因其位于广州东郊而得名。
  • 一朝:一天。
  • 曲池:弯曲的池塘。
  • 畏景:可怕的阳光。
  • 高阁:高楼。
  • 微飙:微风。飙,暴风,此处指微风。
  • 竹簟(diàn):竹席。
  • 蒲葵:一种棕榈科植物,其叶可制成扇子。
  • 毛瘴:指带有瘴气的草木。毛,草木。
  • 山毒:山中带有毒性的气体。
  • 火威饶:火热的威力很强盛。
  • 裛(yì):浸润。
  • 絺(chī):细葛布。
  • 濯(zhuó):洗涤。
  • 翠羽:翠鸟的羽毛,这里指翠鸟。
  • 红蕉:一种观赏植物,花红色。
  • 流金:形容酷热,像熔化的金属一样。
  • 润础:被雨水浸润的柱子下的石头。础,柱础。
  • 生条:新生的枝条。
  • 乌浒(xǔ):即乌浒水,古指广州附近的海域。
  • 洛桥:洛阳桥,在今福建泉州。这里代指家乡。
  • 炎客:身处炎热之地的客人,指诗人自己。
  • 壮容销:指容颜衰老。

广州王园寺伏日即事寄北中亲友讲解

这首诗是刘言史在广州王园寺度过初伏时所作,表达了诗人身处岭南酷暑之中的困苦,以及对家乡亲友的思念之情。

首联点明时间地点,交代了诗人身处南越、在王园寺度过初伏的情景。颔联和颈联具体描写了岭南酷暑的景象:阳光强烈,难以寻觅到一丝凉风;瘴气毒气弥漫,床枕都热得发烫;翠鸟失去栖息之所,红蕉也失去了美丽的颜色。诗人用“畏景”、“绝微飙”、“毛瘴”、“山毒”、“火威饶”等词语,渲染了酷热难耐的环境,也表现了诗人内心的烦躁和不安。颈联和尾联抒发了诗人的情感:被酷热所困扰,难以饮酒吟唱,盼望着下雨和凉风;客居他乡,思念家乡的亲友。诗人用“旅恨生乌浒,乡心系洛桥”表达了深沉的思乡之情,最后以“谁怜在炎客,一夕壮容销”作结,表达了诗人孤苦无依的处境和对自身处境的悲叹。

全诗语言朴实,描写细腻,情感真挚,充分表达了诗人在酷暑之中的困苦和对家乡亲友的思念之情。诗中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使诗歌更加生动形象。例如,“流金”比喻酷热,“望霖窥润础,思吹候生条”运用拟人,表达了诗人期盼下雨和凉风的心情。这首诗是刘言史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唐代岭南诗歌的佳作。

刘言史[唐代]

刘言史(约公元742年至813年间),唐代诗人。藏书家,赵州邯郸人。约公元742年至813年间,约自唐玄宗天宝元年至宪宗元和八年间在世。少尚气节,不举进士。与李贺同时,工诗,美丽恢赡,自贺外世莫能比。亦与孟郊友善。初客镇襄,尝造节度使王武俊。武俊好词艺,特加敬异卒后,葬于襄阳。孟郊作歌哭之。言史著有歌诗六卷,《新唐书艺文志》传于世。曾旅游金陵、潇湘、岭南等地。王武俊任成德军节度使时,颇好文学,为之请官,诏授枣强县令,世称“刘枣强”,但未就任。 更多

http://shici.puchedu.cn/shici_detail/edd1d93e41db2c7fab20.html

联系邮箱: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