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车诗词>李端的诗>赠衡岳隐禅师>

赠衡岳隐禅师,李端赠衡岳隐禅师全诗,李端赠衡岳隐禅师古诗,赠衡岳隐禅师翻译,赠衡岳隐禅师译文

诗词工具全集 诗词查询

[唐代] 李端

旧住衡州寺,随缘偶北来。
夜禅山雪下,朝汲竹门开。
半偈传初尽,群生意未回。
唯当与樵者,杖锡入天台。

赠衡岳隐禅师译文

过去住在衡州的寺庙里,随顺因缘偶尔来到了北方。夜晚在山中白雪飘落时禅坐,清晨汲水时推开竹门。佛法精义已传授得差不多了,众人的意念思绪还未平息。我应当和打柴的人一样,拄着锡杖前往天台山。

赠衡岳隐禅师注释

  • 衡岳:即南岳衡山,在今湖南省衡阳市。
  • 隐禅师:隐居修禅的僧人。
  • 随缘:佛教语,随顺因缘,不强求。
  • 北来:来到北方。李端是陇西人,大致是说从南方来到北方。
  • 禅:佛教修行方式,指静坐冥想。
  • 汲:打水。
  • 偈(jì):佛教颂词,通常以四句或八句组成。半偈,指佛法精义。
  • 群生:指众生,这里指听禅的僧众或信徒。
  • 意未回:指心意还未平静,思绪还未停止。
  • 樵者:打柴的人。
  • 杖锡:僧人所持的锡杖,也指僧人。
  • 天台:指天台山,佛教名山,位于浙江省天台县。天台宗的发源地。

赠衡岳隐禅师讲解

这是一首赠别诗,是作者李端赠给一位衡山来的隐居禅师的。全诗表达了对禅师的敬佩和对禅理的向往,也流露出作者自己的一种隐逸之情。

首联“旧住衡州寺,随缘偶北来”,交代了禅师的来历和行踪。说明禅师原本住在衡山上的寺庙,因为随顺因缘,偶然来到了北方。一个“偶”字,说明禅师的行踪不定,随遇而安,这也符合隐者的身份。

颔联“夜禅山雪下,朝汲竹门开”,描写了禅师清苦的修行生活。夜晚在山中雪地里禅坐,清晨打开竹门汲水,生活简单而充满禅意。这两句诗画面感很强,突出了禅师淡泊名利,苦心修行的形象。

颈联“半偈传初尽,群生意未回”,说明禅师已经传授了佛法精义,但是听者们仍然沉浸在思考之中,未能完全领悟。这既暗示了佛法的深奥,也表达了作者对禅师的敬佩之情。

尾联“唯当与樵者,杖锡入天台”,表达了作者的向往之情和隐逸之志。作者认为自己应当像那些打柴的人一样,拄着锡杖前往天台山,去追求更高的境界。这里,“樵者”象征着自由自在的生活,而“天台”则象征着佛法的圣地。这两句诗也暗示了作者对世俗生活的厌倦,以及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总的来说,这首诗语言朴实,意境深远,表达了对禅师的敬佩和对禅理的向往,也流露出作者自己的一种隐逸之情。诗中运用了一些佛教术语,增添了诗歌的禅意。同时,诗中的景物描写也很生动,例如“山雪”、“竹门”等,都为诗歌增添了色彩。

李端[唐代]

李端(约737年—约784年),字正已,出身赵郡李氏东祖房,唐代诗人。是北齐文宣帝高洋皇后李祖娥的堂弟李孝贞六世孙。少居庐山,师事诗僧皎然。大历五年进士。曾任秘书省校书郎、杭州司马。晚年辞官隐居湖南衡山,自号衡岳幽人。今存《李端诗集》三卷。其诗多为应酬之作,多表现消极避世思想,个别作品对社会现实亦有所反映,一些写闺情的诗也清婉可诵,其风格与司空曙相似。李端是大历十才子之一。今存《李端诗集》三卷。其子李虞仲,官至兵部侍郎。 更多

http://shici.puchedu.cn/shici_detail/e46ae5b0acdea59f3492.html

联系邮箱: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