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车诗词>刘过的诗>赠许从道之子祖孙>

赠许从道之子祖孙,刘过赠许从道之子祖孙全诗,刘过赠许从道之子祖孙古诗,赠许从道之子祖孙翻译,赠许从道之子祖孙译文

诗词工具全集 诗词查询

[宋代] 刘过

祖孙今年几年齿,两髻紞紞垂到耳。
读书要以六经先,次第汉唐十七史。
老夫见之窃不然,别有一说为举似。
方今孽胡日衰甚,河朔早暮风尘起。
腐儒酸寒作何用,国家所欠奇伟士。
丈夫立身两字尽,臣子忠孝而已矣。
吾观汝相头面阔,颜色粗厚黑而紫。
汝翁七十鬓发转,汝父科第迟如此。
与生生死蠹文字。
土田官人村夫子。
不如左弯右挟弓,肉食封侯差快耳。

赠许从道之子祖孙译文

祖孙二人今年几岁了?两边的发髻浓密下垂,几乎垂到了耳朵边。读书应以《六经》为先,依次学习汉、唐以来的十七史。

我老头子见了却不以为然,另外有一番见解想告诉你。如今金国日渐衰落,河北一带早晚会战火纷飞。

那些迂腐酸寒的儒生有什么用?国家正缺少奇才伟士。大丈夫立身处世,尽在“忠”、“孝”二字。

我看你相貌,头面宽阔,肤色粗犷厚重,黑里透紫。你祖父七十岁了头发却转黑,你父亲考取功名如此迟缓,

都是因为一辈子死守着书本文字。土地是官家的,村夫也只是个教书先生。不如拉弓射箭,靠军功封侯,岂不更加痛快!

赠许从道之子祖孙注释

  • 许从道:人名,生平不详。
  • 齿:年龄。
  • 两髻(jì):儿童或少年头顶两侧束扎的头发。
  • 紞紞(dǎn):浓密下垂的样子。
  • 六经:指《诗》、《书》、《礼》、《易》、《乐》、《春秋》六部儒家经典。
  • 次第:依次。
  • 十七史:指从《史记》到《五代史》的十七部史书。
  • 窃不然:私下里不以为然。
  • 举似:告诉。
  • 孽胡:指金国统治者。
  • 河朔:指黄河以北地区。
  • 腐儒酸寒:指迂腐贫寒的儒生。
  • 奇伟士:杰出的人才。
  • 头面:头和脸。
  • 科第:科举及第,指考取功名。
  • 蠹(dù)文字:像蛀虫一样啃噬文字,指埋头书本,不求实用。
  • 土田:土地。
  • 村夫子:乡村的私塾先生。
  • 左弯右挟弓:指拉弓射箭,习武从军。
  • 肉食封侯:指凭军功获得高官厚禄。
  • 差:稍微,略微。

赠许从道之子祖孙讲解

这首诗是刘过赠给许从道之子祖孙的,表达了诗人对时局的忧虑以及对传统读书观念的批判。

诗歌首先描写了许氏祖孙读书的情景,肯定了他们对儒家经典的重视。接着,诗人笔锋一转,表达了自己不同的看法。他认为在金国衰落、战乱将至的时代,那些只会死读书的儒生毫无用处,国家需要的是能够建功立业的奇才伟士。

诗人规劝许氏子孙不要一味埋头书本,而应学习武艺,投身军旅,争取凭军功封侯拜相。这反映了作者在南宋末年,面对外敌入侵的严峻形势,渴望有志之士能够挺身而出,保家卫国的爱国情怀。

诗歌语言直白,情感强烈,体现了作者豪放不羁的性格。诗中对“腐儒”的批判和对“肉食封侯”的推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南宋末期社会价值观的转变,以及人们对传统读书观念的反思。这首诗也表现了作者对许氏子孙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为国家栋梁之才,而不是只会读书的“蠹文字”。

刘过[宋代]

刘过(1154~1206)南宋文学家,字改之,号龙洲道人。吉州太和(今江西泰和县)人,长于庐陵(今江西吉安),去世于江苏昆山,今其墓尚在。四次应举不中,流落江湖间,布衣终身。曾为陆游、辛弃疾所赏,亦与陈亮、岳珂友善。词风与辛弃疾相近,抒发抗金抱负狂逸俊致,与刘克庄、刘辰翁享有“辛派三刘”之誉,又与刘仙伦合称为“庐陵二布衣”。有《龙洲集》、《龙洲词》。 更多

http://shici.puchedu.cn/shici_detail/de20c486019b60161b99.html

联系邮箱: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