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车诗词>李曾伯的诗>管顺甫以湘竹为青奴儿贶为名湘夫人赋以谢之>

管顺甫以湘竹为青奴儿贶为名湘夫人赋以谢之,李曾伯管顺甫以湘竹为青奴儿贶为名湘夫人赋以谢之全诗,李曾伯管顺甫以湘竹为青奴儿贶为名湘夫人赋以谢之古诗,管顺甫以湘竹为青奴儿贶为名湘夫人赋以谢之翻译,管顺甫以湘竹为青奴儿贶为名湘夫人赋以谢之译文

诗词工具全集 诗词查询

[宋代] 李曾伯

妾家淇园北封君,劂祖慈事宗苍筼。
子孙异代贞节闻,枝分一派从南巡。
千古流落湘江滨,几番雨露敷新荣。
斑斑不改啼红痕,膏煎漆伐悔自矜。
卒以取祸罹斧斤,工巧斲削资它人。
管城夫子出意新,作涌取义何其云。
致之千里充吾庭,命以汤沐虞嫔名。
彷佛太伯之文身,虚中直外圆且明。
不丝不谷不受尘,一笑不用捐千金。
曲眉丰颊从杂陈,虽有多喙无一嗔。
晨夕荐我眠风棂,曲肱时复呼真真。
骨虽非玉肌似冰,蝶梦不到巫山云。
白家蛮素卿自卿,老我祝洋毋忘盟。
以例吾体全吾神,招魂共读离骚经。
推枕同作华胥民,只虞一夜秋气清。
犹筐中扇墙角檠,盍为青奴亦作白头吟。

管顺甫以湘竹为青奴儿贶为名湘夫人赋以谢之译文

我的家乡在淇园之北,封君的祖先以孝顺恭敬闻名。子孙后代,不同时代都以贞节著称,(淇园竹)分出一支脉络,跟随(我)一路南巡。

历经千古流落到湘江边,几经风雨滋润重新焕发生机。竹子上的斑点始终是那啼血染成的红色痕迹,曾经因为自身的美好而被砍伐,如今后悔当初的自命不凡。

最终因为自身的材质而招致祸患,被斧头砍伐。精巧的工匠将它雕琢,为他人所用。管顺甫先生别出心裁,制作成湘夫人竹雕,取其象征意义,真是太妙了。

他将竹雕从千里之外送到我的庭院,命名为“湘夫人”,就像虞舜的嫔妃一样。竹雕仿佛泰伯的文身,内心空虚,外表正直,圆润而光明。

它不奏乐,不产粮食,不沾染尘埃,一笑置之,价值千金也不为所动。弯弯的眉毛,丰满的脸颊,和众多事物陈列在一起,即使面对众多的议论也从不生气。

早晚我将它放置在临风的窗棂旁,有时枕着胳膊呼唤它“真真”。虽然骨骼不是玉石,但肌肤却像冰雪一样晶莹剔透,蝴蝶的梦境也无法到达巫山云雨之处。

即使白居易的《蛮素卿》也比不上你,我这老翁向你祝愿,不要忘记我们的盟约。用你的形象来象征我的身体,保全我的精神,(我要)招魂与你一起诵读《离骚》。

我们一同枕着枕头,共同进入美好的梦境,只是担心一夜秋气清冷。如果像被丢弃在筐中的扇子和墙角的灯架一样,为何不做青奴,也吟唱一曲《白头吟》呢?

管顺甫以湘竹为青奴儿贶为名湘夫人赋以谢之注释

  • 管顺甫:人名,李曾伯的朋友,赠送湘夫人竹雕给李曾伯。
  • 青奴儿:指用湘竹制成的湘夫人竹雕。
  • 淇园:指淇水边的竹园,在今河南省淇县一带,以产竹著称。
  • 封君:指淇园竹。
  • 劂祖慈事宗苍筼:指淇园竹的祖先以孝顺恭敬闻名。劂,音jué,指祖先。慈事宗苍,指孝顺恭敬地侍奉宗庙。筼,音yún,指竹。
  • 斑斑不改啼红痕:指湘竹上的斑点,传说是由娥皇女英的眼泪染成。
  • 膏煎漆伐:指竹子被砍伐、加工。
  • 管城夫子:指毛笔,因为毛笔用竹管制成。这里借指管顺甫。
  • 涌取义:指竹雕取义于湘夫人。
  • 汤沐虞嫔名:指命名为湘夫人,如同虞舜的嫔妃一样。汤沐,指供嫔妃洗浴的采地。
  • 太伯之文身:指吴太伯为了入乡随俗而在身上刺花纹。这里比喻竹子的斑点。
  • 虚中直外:指竹子的特点,内心空虚,外表正直。
  • 不丝不谷:指竹子不能奏乐,不能产粮食。丝,指弦乐器。谷,指粮食。
  • 曲眉丰颊:指湘夫人竹雕的形象。
  • 真真:是当时一种常见的爱称。
  • 蝶梦不到巫山云:用典,指庄周梦蝶和巫山神女的故事,比喻竹雕的高洁。
  • 白家蛮素卿:指白居易的诗《蛮素卿》,描写了一位女子的美貌。
  • 祝洋:指祈祷。
  • 离骚经:指屈原的《离骚》,表达了爱国忧民的情感。
  • 华胥民:指生活在华胥国的人民,生活美好安宁。
  • 筐中扇墙角檠:比喻被遗弃的物品。檠,音qíng,指灯架。
  • 白头吟:指卓文君的《白头吟》,表达了对爱情的忠贞。

管顺甫以湘竹为青奴儿贶为名湘夫人赋以谢之讲解

这首诗是李曾伯为感谢朋友管顺甫赠送湘夫人竹雕而作。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竹雕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同时也寄托了诗人的人生感慨。

诗歌首先描写了淇园竹的来历和特点,以及它流落到湘江边的经历。接着,诗人赞美了管顺甫的巧思,将竹子雕刻成湘夫人,并表达了自己对竹雕的喜爱之情。诗人将竹雕比作虞舜的嫔妃、泰伯的文身,赞美了它的高洁、正直。

诗歌的后半部分,诗人将竹雕与自己的人生经历联系起来,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思考。他担心自己像被遗弃的扇子和灯架一样,无人问津,希望自己能像竹雕一样,保持高洁的品格,并与竹雕一同诵读《离骚》,表达爱国忧民的情感。

全诗语言典雅,用典丰富,情感真挚,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感激之情,以及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李曾伯[宋代]

李曾伯(1198年-1268年),字长孺,号可斋。原籍覃怀(今河南沁阳附近),南渡后寓居嘉兴(今浙江嘉兴)。南宋中晚期名臣、词人,太宰李邦彦之后。其词喜用慷慨悲壮之调,抒发忧时感世之情,自称“愿学稼轩翁(辛弃疾)”《四库提要》称其“才气纵横,颇不入格,要亦戛戛异人,不屑拾慧牙后”。有《可斋杂稿》等传世。 更多

http://shici.puchedu.cn/shici_detail/da17e059cc69c27c548e.html

联系邮箱: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