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车诗词>李世民的诗>赋得浮桥>

赋得浮桥,李世民赋得浮桥全诗,李世民赋得浮桥古诗,赋得浮桥翻译,赋得浮桥译文

诗词工具全集 诗词查询

[唐代] 李世民

岸曲非千里,桥斜异七星。
暂低逢辇度,还高值浪惊。
水摇文鹢动,缆转锦花萦。
远近随轮影,轻重应人行。

赋得浮桥译文

河岸弯曲,并非绵延千里,浮桥倾斜,排列不似北斗七星。 为了迎接皇帝的车驾,桥身暂时降低,遇到汹涌波浪,又会升高令人心惊。 水波摇荡,彩绘的船头也随之舞动,缆绳转动,像锦绣花朵般缠绕。 浮桥的影子,随着车轮的远近而变化,桥身的沉浮,适应着行人的轻重。

赋得浮桥注释

  • 赋得:是科举考试中常见的题目形式,要求考生在限定的题目下作诗。
  • 浮桥:用船或木排等连接而成的桥梁,可以浮在水面上。
  • 岸曲非千里:河岸弯曲,但并非绵延千里。形容河流的弯曲程度。
  • 桥斜异七星:浮桥倾斜,排列不似北斗七星。形容浮桥的形状。
  • 辇(niǎn):古代用人拉的车子,多指皇帝乘坐的车。
  • 度:通过。
  • 值:遇到。
  • 浪惊:被波浪冲击而感到惊险。
  • 文鹢(yì):彩绘的船头,形状像水鸟。
  • 萦(yíng):缠绕。
  • 轮影:车轮的影子。
  • 应人行:适应行人的行动。

赋得浮桥讲解

这首《赋得浮桥》是唐太宗李世民的作品,描写了浮桥的景象,并巧妙地融入了对君王的歌颂。

首联“岸曲非千里,桥斜异七星”描绘了浮桥所处的环境和自身的特点。诗人用“岸曲非千里”说明河流的弯曲程度,为浮桥的出现提供了空间背景。“桥斜异七星”则点明浮桥并非笔直,而是略带倾斜,与天上的北斗七星不同,暗示了浮桥的独特之处。

颔联“暂低逢辇度,还高值浪惊”描写了浮桥的功能和特点。浮桥为了迎接皇帝的车驾,桥身会暂时降低,方便通行;而当遇到汹涌的波浪时,桥身又会升高,令人感到惊险。这两句既写出了浮桥的实用性,又突出了它的动态变化。

颈联“水摇文鹢动,缆转锦花萦”则从视觉角度描写了浮桥的细节。水波摇荡,彩绘的船头也随之舞动,缆绳转动,像锦绣花朵般缠绕。这两句运用了生动的比喻,使画面更加绚丽多彩。

尾联“远近随轮影,轻重应人行”进一步强调了浮桥的功能。浮桥的影子随着车轮的远近而变化,桥身的沉浮适应着行人的轻重。这两句既体现了浮桥的实用性,也暗示了君王治理下的社会和谐。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浮桥的描写,展现了唐代的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水平,同时也表达了对君王的歌颂之情。诗歌语言精炼,意象生动,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值得注意的是,诗中对浮桥功能的强调,也暗示了君王应以人为本,关注民生的思想。

李世民[唐代]

唐太宗李世民(599年-649年),唐朝第二位皇帝,在位23年,年号贞观。名字取意“济世安民”,陇西成纪人(今甘肃天水市秦安县)。唐太宗李世民不仅是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位书法家和诗人。唐太宗开创了著名的贞观之治,被各族人民尊称为天可汗,为后来唐朝全盛时期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基础,为后世明君之典范。庙号太宗,谥号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葬于昭陵。 更多

http://shici.puchedu.cn/shici_detail/d51e369d4067e7636cb0.html

联系邮箱: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