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车诗词>李频的诗>八月十五夜对月>

八月十五夜对月,李频八月十五夜对月全诗,李频八月十五夜对月古诗,八月十五夜对月翻译,八月十五夜对月译文

诗词工具全集 诗词查询

[唐代] 李频

阴盛此宵中,多为雨与风。
坐无云雨至,看与雪霜同。
抱湿离遥海,倾寒向迥空。
年年不可值,还似命难通。

八月十五夜对月译文

八月十五的夜晚阴气最盛,多半伴随着风雨。但今晚坐在这里,却没有风雨到来,眼前的月亮看起来像雪和霜一样清冷。它带着湿润的水汽从遥远的海上升起,又倾泻着寒气照向空旷的天空。这样的美景一年难得遇到一次,就像命运一样难以捉摸。

八月十五夜对月注释

  • 阴盛:指阴气达到极盛之时,八月十五是阴气渐盛的时候。
  • 此宵:这个夜晚,指八月十五的夜晚。
  • 坐:坐着,此处指作者静坐赏月。
  • 云雨:指风雨,古诗文中常用云雨代指风雨。
  • 至:到来。
  • 雪霜同:像雪和霜一样,形容月光清冷。
  • 抱湿:带着湿润的水汽。
  • 遥海:遥远的海。
  • 倾寒:倾泻寒气。
  • 迥空:空旷的天空。
  • 值:遇到。
  • 命难通:命运难以捉摸。

八月十五夜对月讲解

这首诗是李频在八月十五月夜所作,表达了诗人赏月时的复杂情感。

首联点明时间,暗示了中秋之夜阴气较盛,通常会伴随风雨。然而,诗人笔锋一转,说今夜却不见风雨,为下文赏月作了铺垫。颔联用“雪霜同”来形容月光的清冷,突出了月亮的皎洁和诗人内心的宁静。

颈联描写了月亮的运行轨迹,从“遥海”升起,向“迥空”倾泻寒光,展现了月亮的广阔和深远,也暗示了诗人胸怀的开阔。尾联感叹美景难得,又联想到命运的不可捉摸,表达了诗人对人生际遇的无奈和感叹。

全诗语言朴实,意境清幽,将赏月与人生感悟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也引发了读者对人生和命运的思考。诗中既有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有对人生际遇的无奈,体现了诗人旷达而又略带感伤的情怀。

李频[唐代]

李频(818—876),字德新,唐大中元年(847),唐寿昌长汀源人(今建德李家镇)葬于永乐(今李家),唐代后期诗人。幼读诗书,博览强记,领悟颇多。寿昌县令 穆君 游灵栖洞,即景吟诗:“一径入双崖,初疑有几家。行穷人不见,坐久日空斜”。得此四句后稍顿未续。时李频从行,续吟:“石上生灵笋,池中落异花。终须结茅屋,到此学餐霞。”穆君大为赞赏。但此诗根据史学家考证是李频本人所作。 更多

http://shici.puchedu.cn/shici_detail/d476e79af57f2cf7083a.html

联系邮箱: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