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车诗词>利登的诗>别游天台云卧往>

别游天台云卧往,利登别游天台云卧往全诗,利登别游天台云卧往古诗,别游天台云卧往翻译,别游天台云卧往译文

诗词工具全集 诗词查询

[宋代] 利登

半月陪杖屨,此别情讵忘。
平生两知心,踪迹长相望。
兹游天相之,檐雨对夜床。
旅行得心朋,在客如家乡。
如何遽此去,泛彼天台航。
知君爱奇观,赤城有霞光。
傥逢五百尊,问我今行藏。
诗骨瘦未改,双鬓尘已苍。

别游天台云卧往译文

半个月来与你拄杖漫步,形影相随,这次离别,这份情谊怎能忘记? 平生难得你我如此知心,虽各奔东西,却会一直相互挂念。 这次出游天台是天意使然,我还记得我们一起在檐下听雨,彻夜长谈。 旅途中能结识你这样的知心朋友,身在异乡也如同回到家乡一般温暖。 为何这样匆忙就要离别呢?你要乘船前往天台山。 我知道你喜爱奇特的景色,那赤城山上定有绚丽的霞光。 或许你会遇到五百罗汉,请代我问问他们我的行踪去向。 我的诗风依旧清瘦硬朗,只是双鬓已染上岁月的风霜。

别游天台云卧往注释

  • 杖屦(zhàng jù):拄杖和草鞋,指旅行。
  • 讵(jù):怎,哪里。
  • 兹(zī):此,这。
  • 檐雨(yán yǔ):屋檐滴下的雨水。
  • 心朋(xīn péng):知心的朋友。
  • 遽(jù):匆忙,立刻。
  • 天台航(tiān tāi háng):前往天台山的航程。
  • 赤城(chì chéng):山名,在浙江天台县北。以山石赤红如火得名。
  • 傥(tǎng):倘若,如果。
  • 五百尊:指五百罗汉。天台山是佛教圣地,相传有五百罗汉在此修行。
  • 诗骨(shī gǔ):指诗歌的风格、气骨。
  • 瘦(shòu):形容诗风清瘦硬朗,不事雕琢。
  • 尘(chén):指风尘,这里指岁月的磨砺。
  • 苍(cāng):灰白色,这里指鬓发斑白。

别游天台云卧往讲解

这是一首送别诗,表达了作者与友人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以及对友人天台之行的美好祝愿。

诗歌前半部分回忆了两人相处的短暂而愉快的时光。“半月陪杖屦,此别情讵忘”开篇点明送别,用“半月”与“情讵忘”形成对比,更显情深。“平生两知心,踪迹长相望”则进一步强调了两人友谊的珍贵。作者回忆了与友人在天台山相遇、相知的场景,表达了旅途结识知己的喜悦之情。“旅行得心朋,在客如家乡”一句,将朋友比作家乡,更见真挚。

诗歌后半部分表达了对友人的不舍和祝愿。“如何遽此去,泛彼天台航”表达了对友人匆忙离去的惋惜。“知君爱奇观,赤城有霞光”则表明了作者了解友人的志趣,并预祝他能在天台山欣赏到美丽的景色。“傥逢五百尊,问我今行藏”一句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希望友人能代自己向天台山的罗汉问讯,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思念。结尾“诗骨瘦未改,双鬓尘已苍”则表明了作者虽饱经风霜,但诗人的本色依旧未变,也暗示了岁月流逝的感慨。

整首诗语言朴实自然,感情真挚细腻,将离别之情、友谊之深、对友人的祝愿以及对自身处境的感叹融为一体,读来令人感动。诗中多处运用了对比、衬托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例如,用“半月”的短暂与“情讵忘”的深刻形成对比,用“旅行得心朋”的喜悦衬托出“如何遽此去”的惋惜。

利登[宋代]

利登(生卒年不详)字履道,号碧涧,南城(今属江西)人,一说金川(今属四川)人。 更多

http://shici.puchedu.cn/shici_detail/d439126a2a121e9fc3c1.html

联系邮箱: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