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车诗词>林景熙的诗>李两山侍郎仲氏儒而医解后会稽索诗识别>

李两山侍郎仲氏儒而医解后会稽索诗识别,林景熙李两山侍郎仲氏儒而医解后会稽索诗识别全诗,林景熙李两山侍郎仲氏儒而医解后会稽索诗识别古诗,李两山侍郎仲氏儒而医解后会稽索诗识别翻译,李两山侍郎仲氏儒而医解后会稽索诗识别译文

诗词工具全集 诗词查询

[宋代] 林景熙

我怀两山翁,夙抱经济略。
曾驱部使车,所至问民瘼。
昆阳斗大州,渔吏久竭泽。
三尺行风霆,四知厉冰蘖。
公余接寒士,捉膝谈礼乐。
以我独闭门,前茅访林壑。
当途尽挟贵,以道可敦薄。
浮云於我如,霖雨用汝作。
如何岁龙蛇,斯人竟冥漠。
平生诗万篇,耿耿志谁托。
颇闻仲氏贤,风骨似其伯。
尔来一披雾,月梁慰离索。
纷纷鸡鹜中,夭矫见孤鹤。
阳秋皮裹鉴,玉素指下脉。
犹有刀圭功,可敌廓庙爵。
四百有四病,如禽应弦落。

李两山侍郎仲氏儒而医解后会稽索诗识别译文

我怀念李两山先生,他早有经世济民的抱负。 他曾做部使巡视各地,每到一处都询问百姓的疾苦。 昆阳只是一个小小的州,贪婪的官吏却长久地搜刮民财,使百姓困苦不堪。 李两山先生以清正廉明的作风纠正时弊,以刚正不阿的气节匡扶正义。 公务之余,他接待贫寒的读书人,促膝谈论礼乐。 因为我独自隐居山林,他特地派人前来拜访。 当道的官员都依附权贵,只有他可以用道义来劝诫他们。 那些权贵于我如同浮云,而先生您就像及时的雨水滋润万物。 可惜啊,在岁在龙蛇的那一年,先生竟然去世了。 他一生写了上万首诗,一腔忠贞之志又能托付给谁呢? 听说仲氏贤良,风骨很像他的伯父。 自从我来会稽后,终于拨开迷雾,看到像您这样的人才,我的离愁别绪也得到了慰藉。 您就像在众多鸡鸭中,挺拔昂扬的孤鹤。 您精通医术,如同春秋皮包裹的明镜,能照见疾病的根源;又如玉的本质般纯洁,指下诊脉便能洞察病情。 您还有起死回生的医术,其功德可以与朝廷的爵位相比。 四百零四种疾病,在您面前就像射箭一样,应弦而落,药到病除。

李两山侍郎仲氏儒而医解后会稽索诗识别注释

  • 李两山翁: 指李仲芳,字两山,林景熙所敬重的人。
  • 经济略: 经世济民的谋略。
  • 部使车: 指巡视地方的官车。部使,指巡视地方的官员。
  • 民瘼: 百姓的疾苦。瘼,病,引申为痛苦。
  • 昆阳: 县名,在今河南省叶县。此处泛指小的地方。
  • 渔吏: 搜刮民财的官吏。
  • 竭泽: 比喻榨取民财,使百姓困苦不堪。
  • 三尺: 指法律。此处指严正的法度。
  • 风霆: 比喻迅猛的声势和威严。
  • 四知: 东汉杨震任东莱太守时,路过昌邑,县令王密是杨震推荐的官员。王密晚上拜见杨震,想送金子给他,杨震拒绝。王密说:“现在是深夜,没有人知道。”杨震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么说没人知道呢?”
  • 冰蘖: 比喻坚贞的节操。冰,冰清玉洁;蘖,黄蘖,味苦。
  • 寒士: 贫寒的读书人。
  • 捉膝: 促膝,形容亲密地交谈。
  • 前茅: 指先行的使者,此处指李仲芳派来拜访林景熙的人。
  • 林壑: 指隐居的山林。
  • 当途: 指当道的官员。
  • 挟贵: 依附权贵。
  • 敦薄: 劝诫那些行为不端的人。敦,劝勉。薄,轻薄,指行为不端。
  • 浮云: 比喻权贵,转瞬即逝,不足为凭。
  • 霖雨: 及时的雨水,比喻贤才的恩泽。
  • 岁龙蛇: 指去世的年份。古人用干支纪年,龙对应辰,蛇对应巳。
  • 冥漠: 寂寞无闻,指去世。
  • 耿耿: 形容忠诚的心志。
  • 仲氏: 指李仲芳的族人,精通医术。
  • 尔来: 自从我来到这里。
  • 披雾: 拨开迷雾,比喻见到贤才。
  • 月梁: 比喻人才如皎洁的月光。
  • 离索: 离群索居,孤独寂寞。
  • 鸡鹜: 鸡和鸭,比喻平庸之辈。
  • 夭矫: 挺拔昂扬的样子。
  • 孤鹤: 比喻超凡脱俗的人。
  • 阳秋皮裹鉴: 指精通医术,能辨别疾病。
  • 玉素: 比喻纯洁的医德。
  • 指下脉: 指诊脉。
  • 刀圭功: 指起死回生的医术。刀圭,古代量药的器具,此处指精妙的医术。
  • 廓庙爵: 朝廷的爵位。廓庙,指朝廷。
  • 四百有四病: 指各种疾病。《黄帝内经》中记载了三百六十五病,后世又有所增加,此处泛指各种疾病。
  • 如禽应弦落: 像射箭一样,应弦而落,比喻药到病除。

李两山侍郎仲氏儒而医解后会稽索诗识别讲解

这首诗是林景熙在会稽遇到李仲芳的族人后所作,表达了对李仲芳的怀念和对其族人的赞赏之情。

诗歌首先追忆了李仲芳的生平和功绩,赞扬他有经世济民的抱负,关心百姓疾苦,为官清廉正直。接着,诗人表达了对李仲芳去世的惋惜,感叹其一腔忠贞之志无人可以托付。

随后,诗人笔锋一转,赞扬李仲芳的族人,认为他继承了李仲芳的风骨,精通医术,能为百姓解除病痛,其功德可以与朝廷的爵位相比。

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流畅,运用了比喻、衬托等多种修辞手法,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李仲芳及其族人的敬佩之情,也反映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诗中既有对贤才的赞美,也有对庸官的讽刺,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林景熙[宋代]

林景熙(1242~1310),字德暘,一作德阳,号霁山。温州平阳(今属浙江)人。南宋末期爱国诗人。咸淳七年(公元1271年),由上舍生释褐成进士,历任泉州教授,礼部架阁,进阶从政郎。宋亡后不仕,隐居于平阳县城白石巷。林景熙等曾冒死捡拾帝骨葬于兰亭附近。他教授生徒,从事著作,漫游江浙,是雄踞宋元之际诗坛、创作成绩卓著、最富代表性的作家,也是温州历史上成就最高的诗人。卒葬家乡青芝山。著作编为《霁山集》。 更多

http://shici.puchedu.cn/shici_detail/d227e626f3529910922e.html

联系邮箱: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