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车诗词>罗隐的诗>莺声>

莺声,罗隐莺声全诗,罗隐莺声古诗,莺声翻译,莺声译文

诗词工具全集 诗词查询

[唐代] 罗隐

井上梧桐暗,花间雾露晞。
一枝晴复暖,百啭是兼非。
金屋梦初觉,玉关人未归。
不堪闲日听,因尔又沾衣。

莺声译文

井边的梧桐树在暮色中显得昏暗,花丛间雾气和露珠渐渐消散。 阳光照耀,一枝花在晴朗中恢复温暖,黄莺百般鸣啭,似是而非。 从金屋藏娇的梦中醒来,戍守玉门关的征人却还未归。 实在经受不住这闲暇时日的听闻,因为这莺啼之声,又一次泪湿衣襟。

莺声注释

  • 井上梧桐暗: 井边的梧桐树在暮色中显得昏暗。“井上”,井边。梧桐,一种高大的树木,常种于庭院中。“暗”,昏暗,指傍晚时分。
  • 花间雾露晞: 花丛间雾气和露珠渐渐消散。“花间”,花丛中。“雾露”,雾气和露珠。“晞”,干,消散。
  • 一枝晴复暖: 阳光照耀,一枝花在晴朗中恢复温暖。“一枝”,指花枝。“晴复暖”,晴朗而温暖,指阳光照耀。
  • 百啭是兼非: 黄莺百般鸣啭,似是而非。“百啭”,形容鸟鸣婉转。“是兼非”,似是而非,指莺啼声复杂多变,难以捉摸。
  • 金屋梦初觉: 从金屋藏娇的梦中醒来。“金屋”,指华丽的房屋,也指汉武帝刘彻幼年时,其姑母许诺若将其女嫁给他,便建金屋以居之的典故,后常用来指代美好的居所或爱情。“梦初觉”,刚从梦中醒来。
  • 玉关人未归: 戍守玉门关的征人却还未归。“玉关”,指玉门关,是古代边塞要地。“人未归”,指戍守边疆的将士尚未归来。
  • 不堪闲日听: 实在经受不住这闲暇时日的听闻。“不堪”,不能忍受。“闲日”,闲暇的时光。“听”,指听莺啼。
  • 因尔又沾衣: 因为这莺啼之声,又一次泪湿衣襟。“因尔”,因此。“沾衣”,泪湿衣襟,形容悲伤。

莺声讲解

这首诗是罗隐的一首抒情之作,诗人通过描写暮春时节的景象和莺啼之声,表达了内心的忧愁和感伤。

首联描绘了傍晚时分的景象,井边的梧桐树在暮色中显得昏暗,花丛间的雾气和露珠也渐渐消散,营造出一种萧瑟、凄清的氛围。

颔联描写了阳光照耀下的花枝和黄莺的鸣叫,一枝花在晴朗中恢复温暖,黄莺百般鸣啭,似是而非,充满了生机,但也带有一丝迷茫和不确定。

颈联运用了两个典故,一是“金屋藏娇”,暗示了诗人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二是“玉关人未归”,表达了对戍守边疆将士的思念和担忧,将个人的情感与家国情怀联系起来。

尾联点明了诗人的情感,因为听到了莺啼之声,又一次泪湿衣襟,进一步抒发了内心的忧愁和感伤。

总的来说,这首诗语言精炼,意境深远,通过描写景物和莺啼,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现实的无奈,以及对家国命运的关注和忧虑,情感真挚,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其中“百啭是兼非”一句,既写出了莺啼的婉转多变,又暗示了人生的复杂和不确定,耐人寻味。

罗隐[唐代]

罗隐(833-909),字昭谏,新城(今浙江富阳市新登镇)人,唐代诗人。生于公元833年(太和七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编其文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罗衮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三年(公元887年),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公元909年(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去世,享年77岁。 更多

http://shici.puchedu.cn/shici_detail/ccfc599d6a59f0a7751a.html

联系邮箱: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