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车诗词>李绅的诗>泛五湖(效谢惠连)>

泛五湖(效谢惠连),李绅泛五湖(效谢惠连)全诗,李绅泛五湖(效谢惠连)古诗,泛五湖(效谢惠连)翻译,泛五湖(效谢惠连)译文

诗词工具全集 诗词查询

[唐代] 李绅

范子蜕冠履,扁舟逸霄汉。
嗟予抱险艰,怵惕惊弥漫。
穷通泛滥劳,趣适殊昏旦。
浴日荡层空,浮天淼无畔。
依滩落叶聚,立浦惊鸿散。
浪叠雪峰连,山孤翠崖断。
风帆同巨壑,云矗成高岸。
宇宙可东西,星辰沈粲烂。
霞生澒洞远,月吐青荧乱。
岂复问津迷,休为吕梁叹。
漂沈自讵保,覆溺心长判。
吴越郡异乡,婴童及为玩。
依稀占井邑,嘹唳同鹅鹳。
举棹未宵分,维舟方日旰。
徵斯济川力,若鼓凌风翰。
易狎当悔游,临深罔知难。

泛五湖(效谢惠连)译文

范蠡辞官不做,乘着小船在广阔的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遨游。可叹我身处险境,内心充满恐惧,无边无际。无论穷困还是显达,都摆脱不了奔波劳碌的命运,乐趣与苦闷交织,就像黑夜与白昼一样。在太阳下沐浴,荡涤层层天空,漂浮在广阔无垠的水面上。落叶堆积在水边的沙滩上,鸿雁惊飞,在水边四处散开。波浪堆叠,像连绵的雪峰,孤山耸立,翠绿的山崖断裂开来。风中的帆船如同置身于巨大的山谷之中,层层叠叠的云朵耸立,形成了高高的岸边。宇宙之大,可以任意东西,璀璨的星辰闪烁着光芒。彩霞在水天相接的远处升起,明月发出青色的光芒,显得朦胧而迷乱。哪里还会迷失方向呢?又何必为吕梁的险滩而叹息呢?漂浮沉没,自己又怎么能够保证呢?覆舟之险,我早已在心中做好了准备。吴越两地,虽然是不同的地方,但孩童时就已经在这里嬉戏玩耍。隐约可见村庄,听到鹅和鹳的叫声。清晨就举起船桨,直到太阳西斜才停船靠岸。希望能够发挥我渡河的力量,就像鼓动翅膀在风中飞翔一样。轻易靠近水边的人,终究会后悔游水,面临深渊的人,往往不知道危险。

泛五湖(效谢惠连)注释

  • 范子:指范蠡,春秋末期越国大夫,辅佐越王勾践灭吴后,隐姓埋名,经商致富。
  • 蜕冠履:脱下官帽和鞋子,指辞官不做。
  • 霄汉:天空,天河。
  • 嗟予:叹息自己。
  • 险艰:险恶艰难的处境。
  • 怵惕:恐惧不安的样子。
  • 弥漫:充满,布满。
  • 穷通:穷困和显达。
  • 泛滥劳:指奔波劳碌。
  • 趣适:乐趣。
  • 昏旦:黑夜和白天,比喻苦闷和快乐。
  • 浴日:在太阳下沐浴。
  • 荡层空:荡涤层层天空,形容水面的开阔。
  • 浮天:漂浮在天空。
  • :水面辽阔的样子。
  • :边。
  • :水边。
  • 鸿:大雁。
  • 浪叠雪峰连:波浪堆叠,像连绵的雪峰。
  • 翠崖:翠绿的山崖。
  • 巨壑:巨大的山谷。
  • 云矗:云层耸立。
  • 高岸:高高的岸边。
  • 宇宙:天地,世界。
  • 沈粲烂:星辰闪烁的样子。
  • 澒洞:水天相接的远处。
  • 青荧:青色的光芒。
  • 问津:询问渡口,比喻寻找方向。
  • 吕梁:指吕梁山,位于山西和陕西之间,黄河在此地水流湍急,是著名的险滩。
  • 漂沈:漂浮和沉没。
  • 讵保:怎么能够保证。
  • 覆溺:翻船和溺水,比喻危险。
  • 长判:早已在心中做好了准备。
  • 吴越:指吴地和越地,都在今江苏和浙江一带。
  • 婴童:儿童。
  • 井邑:村庄。
  • 嘹唳:声音响亮。
  • 鹅鹳:鹅和鹳。
  • 举棹:举起船桨。
  • 宵分:清晨。
  • 维舟:系船。
  • 日旰:太阳西斜。
  • :希望。
  • :此。
  • 济川力:渡河的力量。
  • 凌风翰:迎着风飞翔的羽毛,比喻凭借力量。
  • 易狎:轻易靠近。
  • 当悔游:终究会后悔游水。
  • 临深:面临深渊。
  • :不知道。

泛五湖(效谢惠连)讲解

这首诗是李绅效仿南朝诗人谢惠连的《泛湖归赠别》所作,描写了泛舟五湖的感受。诗中既有对五湖风光的赞美,也有对人生际遇的感叹,以及对世事变幻的思考。

  • 前四句,诗人以范蠡的功成身退起兴,反衬自己身处险境,内心充满恐惧。
  • 中间部分,诗人描写了五湖的壮丽景色,以及泛舟湖上的感受。诗人一会儿感叹人生的奔波劳碌,一会儿又沉醉于湖光山色之中,表现出复杂的心情。
  • 结尾部分,诗人表达了对世事变幻的深刻思考。他认为,人生就像在水中行船,随时都有可能遇到危险,因此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同时,诗人也告诫人们,不要轻易冒险,要对自己的能力有清醒的认识。

总的来说,这首诗语言流畅,意境开阔,既有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思考,是一首值得细细品味的佳作。诗中运用了比喻、对比等多种修辞手法,使得诗歌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例如,将波浪比作雪峰,将风帆比作巨壑,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同时,诗中也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例如“漂沈自讵保,覆溺心长判”,告诫人们要对世事变幻保持警惕,做好充分的准备。

李绅[唐代]

李绅(772—846)汉族,亳州(今属安徽)人,生于乌程(今浙江湖州),长于润州无锡(今属江苏)。字公垂。27岁考中进士,补国子助教。与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他一生最闪光的部分在于诗歌,他是在文学史上产生过巨大影响的新乐府运动的参与者。作有《乐府新题》20首,已佚。著有《悯农》诗两首:“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脍炙人口,妇孺皆知,千古传诵。《全唐诗》存其诗四卷。 更多

http://shici.puchedu.cn/shici_detail/ad0fd957e58ce5faf1e4.html

联系邮箱: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