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车诗词>林逋的诗>和朱仲方送然社师无为还历阳>

和朱仲方送然社师无为还历阳,林逋和朱仲方送然社师无为还历阳全诗,林逋和朱仲方送然社师无为还历阳古诗,和朱仲方送然社师无为还历阳翻译,和朱仲方送然社师无为还历阳译文

诗词工具全集 诗词查询

[宋代] 林逋

归路过东关,行行一锡间。
破林霜后月,孤寺水边山。
顶笠冲残叶,腰装歇暮湾。
香灯旧吟社,清思逐师还。

和朱仲方送然社师无为还历阳译文

归去的路途经过东关,一路行走,手中的锡杖发出清脆的声响。穿过被霜打过的稀疏树林,一轮明月挂在天空,孤零零的寺庙坐落在水边山脚下。头戴斗笠冲开残余的落叶,腰间的行囊在傍晚的河湾处暂时停歇。燃着香火的佛灯,照亮了昔日吟诗的社团,我清幽的思绪也随着您一起返回历阳。

和朱仲方送然社师无为还历阳注释

  • 和:唱和,以诗词酬答。
  • 朱仲方:人名,林逋的朋友。
  • 然社师无为:然社,一个诗社的名称。无为,僧人的法号。
  • 历阳:古县名,在今安徽和县。
  • 东关:地名,指送别的地方。
  • 锡:锡杖,僧人所持的法器,行走时会发出声响。
  • 破林:稀疏的树林。
  • 顶笠:头戴斗笠。
  • 腰装:腰间的行囊。
  • 暮湾:傍晚的河湾。
  • 香灯:佛寺中燃着的灯。
  • 吟社:指然社,诗人聚会吟咏的社团。

和朱仲方送然社师无为还历阳讲解

这首诗是林逋送别然社僧人无为返回历阳时所作,同时也赠予友人朱仲方。全诗描绘了送别时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无为的惜别之情,以及对昔日吟诗作赋的怀念。

首联点明送别的时间、地点和人物。“归路过东关,行行一锡间。”诗人送别无为,看着他踏上返回历阳的路途,手中锡杖发出声响,暗示着僧人行走的节奏,也烘托出一种离别的氛围。

颔联描绘了沿途所见的景色。“破林霜后月,孤寺水边山。”诗人选取了“破林”、“霜后月”、“孤寺”、“水边山”等意象,构成了一幅清冷、幽静的画面。霜后的树林显得稀疏,月光洒在上面,更显清寒。孤零零的寺庙坐落在水边山脚下,更增添了几分寂寥之感。这些景物不仅渲染了送别时的气氛,也暗示了无为僧人清修的生活环境。

颈联描写了僧人赶路的场景。“顶笠冲残叶,腰装歇暮湾。”无为头戴斗笠,冲开地上的残叶,腰间的行囊在傍晚的河湾处暂时停歇。这两句诗,一动一静,生动地刻画了僧人赶路的形象。

尾联抒发了诗人对昔日吟诗作赋的怀念和对友人的惜别之情。“香灯旧吟社,清思逐师还。”诗人看着佛寺中燃着的香灯,回忆起昔日与无为在吟社中吟诗作赋的场景,心中充满了不舍。诗人清幽的思绪也随着无为一起返回历阳,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思念。

全诗语言简洁流畅,意境清幽淡远,表达了诗人与友人之间的深厚情谊,也展现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诗中景物描写与情感抒发交融,情景相生,营造出一种淡淡的离愁别绪,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林逋[宋代]

林逋(967一1028)字君复,汉族,浙江大里黄贤村人(一说杭州钱塘)。幼时刻苦好学,通晓经史百家。书载性孤高自好,喜恬淡,勿趋荣利。长大后,曾漫游江淮间,后隐居杭州西湖,结庐孤山。常驾小舟遍游西湖诸寺庙,与高僧诗友相往还。每逢客至,叫门童子纵鹤放飞,林逋见鹤必棹舟归来。作诗随就随弃,从不留存。1028年(天圣六年)卒。其侄林彰(朝散大夫)、林彬(盈州令)同至杭州,治丧尽礼。宋仁宗赐谥“和靖先生”。 更多

http://shici.puchedu.cn/shici_detail/a8398649917f72da6e78.html

联系邮箱: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