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车诗词>李昴英的诗>山寺夜起看月>

山寺夜起看月,李昴英山寺夜起看月全诗,李昴英山寺夜起看月古诗,山寺夜起看月翻译,山寺夜起看月译文

诗词工具全集 诗词查询

[宋代] 李昴英

丙夜忽窗白,披衣起凭栏。
山川如昼见,松桧照人寒。
孤鹤欬屋脊,群僧鼾纸单。
灯前呼老佛,妙境许同观。

山寺夜起看月译文

深夜时分,忽然窗户被月光照得一片雪白,我披衣起身,倚靠着栏杆向外望去。山川像白天一样清晰可见,松树和桧树在月光下映照得人感到寒冷。一只孤鹤在屋脊上鸣叫,僧人们在薄薄的纸窗后鼾声如雷。我在灯前呼唤着老佛,希望能够一同欣赏这美好的月夜景色。

山寺夜起看月注释

  • 丙夜:三更,深夜。古代将一夜分为五更,三更指半夜十二点左右。
  • 披衣:匆忙地穿上衣服。
  • 凭栏:倚靠着栏杆。
  • 山川如昼见:山和河流像白天一样可以看得清楚。形容月光皎洁。
  • 松桧:松树和桧树,常绿乔木,这里指寺庙周围的树木。
  • 照人寒:月光映照着人,感到寒冷。形容月光的清冷。
  • 孤鹤:孤独的鹤,常被视为高洁、隐逸的象征。
  • 欬:同“咳”,咳嗽,这里指鹤鸣的声音。
  • 屋脊:屋顶正中的最高处。
  • 群僧:众僧,许多僧人。
  • 鼾:熟睡时发出的声音。
  • 纸单:用纸糊的窗户,形容僧房的简陋。
  • 老佛:指佛像。
  • 妙境:美妙的境界,指月夜景色。
  • 许:希望,期望。
  • 同观:一同观看。

山寺夜起看月讲解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深夜在山寺中起身赏月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热爱自然、向往佛境的心情。

首联点明时间、地点和诗人动作。“丙夜”说明时间之晚,“山寺”点明地点,“忽窗白”说明诗人因月光惊醒,“披衣起凭栏”写出了诗人迫不及待赏月的急切心情。

颔联描绘了月夜的山寺景色。“山川如昼见”极力渲染月光的皎洁,使得山川如同白昼一样清晰可见。“松桧照人寒”则从触觉的角度描写月光的清冷,使人感受到山寺夜晚的寒意。

颈联通过鹤鸣和僧人的鼾声,一动一静,烘托出山寺的幽静。“孤鹤欬屋脊”以鹤鸣声打破了夜的寂静,更显山寺的清幽。“群僧鼾纸单”则写出了僧人们的酣睡,与诗人夜不能寐形成对比,也暗示了诗人与僧人不同的心境。

尾联表达了诗人希望与佛一同欣赏这美妙月夜的心愿。“灯前呼老佛”既表现了诗人对佛的虔诚,也表达了诗人希望得到精神慰藉的愿望。“妙境许同观”则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佛境的向往,希望能够融入到这美好的自然之中。

整首诗语言清新自然,意境幽静深远,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佛境的向往。通过对月夜山寺景色的描写,展现了诗人高洁的情怀和淡泊的心境。

李昴英[宋代]

李昴英(1200—1257),字俊明,号文溪。广东番禺人。南宋名臣。早年受业崔与之门下,主修《春秋》。南宋宝庆二年(1226),李昴英上京会试,成广东科举考试的第一位探花,后任福建汀州推官。端平三年(1236)后,曾任太学博士,直秘阁知赣州等职。淳祐元年(1241)被丞相杜范荐任为吏部郎官。淳祐二年(1242),任太宗正卿兼国史馆编修,后又升任为龙图阁待制,吏部侍郎,封以番禺开国男爵位。宝佑五年(1257),在广州病逝。著有《文溪集》、《文溪词》等多卷。 更多

http://shici.puchedu.cn/shici_detail/a7d64a528151fe3c8a67.html

联系邮箱: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