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车诗词>李端的诗>杂曲歌辞 春游乐>

杂曲歌辞 春游乐,李端杂曲歌辞 春游乐全诗,李端杂曲歌辞 春游乐古诗,杂曲歌辞 春游乐翻译,杂曲歌辞 春游乐译文

诗词工具全集 诗词查询

[唐代] 李端

游童苏合带,倡女蒲葵扇。
初日映城时,相思忽相见。
褰裳踏露草,理鬓回花面。
薄暮不同归,留情此芳甸。
柘弹连钱马,银钩妥堕鬟。
采桑春陌上,踏草夕阳间。
意合辞先露,心诚貌却闲。
明朝若相忆,云雨出巫山。

杂曲歌辞 春游乐译文

一群嬉戏的孩童腰间佩带着苏合香囊,歌唱的女子手中摇动着蒲葵扇。 旭日初升的光辉映照着城池,(我)忽然与思念的人儿相遇。 撩起衣裳,踩着沾露的青草,整理鬓发,回过头来,露出如花般的容颜。 傍晚时分,我们依依不舍地分别,将情意留在这片芳香的田野。 (孩童们)用柘木做的弹弓射击画着连钱花纹的木马,女子的银钩松弛,发髻也随之倾斜。 在春日的田埂上采桑,在夕阳余晖中漫步于草地之间。 情意相投,还未开口便已显露出来,内心真诚,外表却显得闲适自然。 如果明天彼此互相思念,就像巫山云雨一般,会再次相会。

杂曲歌辞 春游乐注释

  • 杂曲歌辞: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内容多为描写男女爱情、社会生活等。
  • 春游乐:题目,写春天游玩的乐趣。
  • 游童:嬉戏的孩童。
  • 苏合带:苏合香囊,一种香料,系在腰间。
  • 倡女:歌唱的女子。
  • 蒲葵扇:用蒲葵叶做成的扇子。
  • 初日:初升的太阳。
  • 褰(qiān)裳:提起衣裳。
  • 理鬓:整理鬓发。
  • 回花面:回头露出如花般的容颜。
  • 芳甸(diàn):长满香草的田野。
  • 柘(zhè)弹:用柘木做的弹弓。
  • 连钱马:画着连钱花纹的木马玩具。连钱,指古代的钱币,中间有方孔,样子像花。
  • 银钩:妇女发髻上的银质发饰。
  • 妥(tuǒ)堕(duò):松弛下垂的样子。
  • 鬟(huán):妇女的发髻。
  • 春陌:春天的田埂。
  • 意合辞先露:情意相投,还未开口便已显露出来。
  • 心诚貌却闲:内心真诚,外表却显得闲适自然。
  • 云雨出巫山:用巫山神女的传说,比喻男女欢会。

杂曲歌辞 春游乐讲解

这首诗描绘了春日郊游的场景,表现了男女之间的爱慕之情。全诗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写白日游春的情景,后一部分写黄昏惜别以及对未来相会的期待。

首联描绘游春人物。一群嬉戏的孩童和歌唱的女子,点明了游春的群体。

颔联点明时间,也点明了“相见”是“忽”然而至的,表现了诗人与意中人相遇时的惊喜。

颈联描写相遇后的情景,细节描写生动传神。“褰裳踏露草,理鬓回花面”刻画了女子美丽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女子深深的爱慕之情。

尾联写傍晚分别时的依依不舍,以及对未来相会的期待。“薄暮不同归,留情此芳甸”写出了惜别之情,“明朝若相忆,云雨出巫山”则借用典故,表达了对未来再次相会的期盼。

后四句则描写了孩童嬉戏和女子采桑的场景,进一步渲染了春游的欢乐气氛。“柘弹连钱马,银钩妥堕鬟”写儿童嬉戏,“采桑春陌上,踏草夕阳间”写女子采桑。“意合辞先露,心诚貌却闲” 则描写了两人之间心有灵犀,情投意合的状态。

全诗语言清新自然,意境优美,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诗中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借代等,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李端[唐代]

李端(约737年—约784年),字正已,出身赵郡李氏东祖房,唐代诗人。是北齐文宣帝高洋皇后李祖娥的堂弟李孝贞六世孙。少居庐山,师事诗僧皎然。大历五年进士。曾任秘书省校书郎、杭州司马。晚年辞官隐居湖南衡山,自号衡岳幽人。今存《李端诗集》三卷。其诗多为应酬之作,多表现消极避世思想,个别作品对社会现实亦有所反映,一些写闺情的诗也清婉可诵,其风格与司空曙相似。李端是大历十才子之一。今存《李端诗集》三卷。其子李虞仲,官至兵部侍郎。 更多

http://shici.puchedu.cn/shici_detail/a5fbb74383a4c484b0b4.html

联系邮箱: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