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车诗词>林景熙的诗>赠吴秀林东归>

赠吴秀林东归,林景熙赠吴秀林东归全诗,林景熙赠吴秀林东归古诗,赠吴秀林东归翻译,赠吴秀林东归译文

诗词工具全集 诗词查询

[宋代] 林景熙

几夜高堂梦,不知山水长。
西风归雁荡,落日过乌伤。
断影云空白,孤心草欲黄。
终邻负甘旨,泪洒蓼莪章。

赠吴秀林东归译文

多少个夜晚梦回故乡高堂,醒来方知山水迢迢路途漫长。西风中归雁飞过荡山,落日余晖洒过乌伤。漂泊的身影在空旷的云天中显得孤单,思乡的心如同秋草般渐渐枯黄。最终还是不能在父母身边尽孝奉养,只能泪洒衣襟,空诵《蓼莪》表达哀伤。

赠吴秀林东归注释

  • 吴秀林: 诗人朋友,即将返回故乡。
  • 高堂: 指父母居住的堂屋,代指家乡。
  • 山水长: 形容离家遥远,归途漫长。
  • 西风: 秋风,暗示时节。
  • 归雁: 秋季南迁的雁群,是思乡的意象。
  • 荡: 指荡山,山名,地点不详。
  • 乌伤: 义乌的古称,吴秀林可能要经过此地。
  • 断影: 孤单的身影。
  • 云空白: 形容天空空旷辽阔。
  • 孤心: 孤寂的心情。
  • 草欲黄: 形容思乡之情如同秋草般衰败。
  • 终邻: 最终能够邻里而居,指在父母身边尽孝。
  • 负甘旨: 指不能奉养父母,让他们享受美味的食物。出自《礼记·祭义》:“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尊亲之至,莫大乎以天下养。故为人子者,出必告,反必面,所游必有常,所习必有业。恒于父母之恒,适于父母之所安。祭于公,不宿肉;祭于家,敬毋厌。卜筮然后举大事,非天下人不敢为也。是故君子出则悌,入则孝,所以事宗庙,所以断(判)事也。事宗庙,所以仁也。断事果断,所以义也。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此之谓也。甘旨以养,恶言不入于耳,目不视非义之事,是以先王远之也。故君子与禽兽异者,在其能养也。养犹未足也,又及其敬也。虽有祭品,苟不敬,君子弗食也。故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意思是说,能够用美味的食物供养父母,让父母享受。负,辜负,未能做到。
  • 蓼莪(lù é): 《诗经·小雅》篇名,是一首哀悼父母的诗歌,表达了子女未能尽孝的悲痛之情。

赠吴秀林东归讲解

这首诗是林景熙赠别友人吴秀林东归之作,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以及自己思乡而不得归的孤寂和哀伤。全诗意境苍凉,情感真挚,语言精炼,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诗的首联点明主题,诗人思乡情切,但现实是山水阻隔,归期渺茫。颔联通过“西风”、“归雁”、“落日”等意象,渲染了萧瑟凄凉的氛围,烘托了诗人孤寂的心情。颈联进一步描写了诗人的处境和心境,漂泊的身影在空旷的天空中显得更加孤独,思乡之情如同秋草般渐渐枯黄。尾联直抒胸臆,诗人感叹自己不能在父母身边尽孝,只能泪洒衣襟,空诵《蓼莪》表达哀伤,将思乡之情推向高潮。

全诗以景衬情,情景交融,表达了诗人深沉的思乡之情,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人民颠沛流离的社会现实。诗歌语言朴实自然,但却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林景熙[宋代]

林景熙(1242~1310),字德暘,一作德阳,号霁山。温州平阳(今属浙江)人。南宋末期爱国诗人。咸淳七年(公元1271年),由上舍生释褐成进士,历任泉州教授,礼部架阁,进阶从政郎。宋亡后不仕,隐居于平阳县城白石巷。林景熙等曾冒死捡拾帝骨葬于兰亭附近。他教授生徒,从事著作,漫游江浙,是雄踞宋元之际诗坛、创作成绩卓著、最富代表性的作家,也是温州历史上成就最高的诗人。卒葬家乡青芝山。著作编为《霁山集》。 更多

http://shici.puchedu.cn/shici_detail/a0a53b0faca119c3ed2d.html

联系邮箱: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