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车诗词>刘辰翁的诗>水调歌头(自龙眠李氏夜过臞山康氏>

水调歌头(自龙眠李氏夜过臞山康氏,刘辰翁水调歌头(自龙眠李氏夜过臞山康氏全诗,刘辰翁水调歌头(自龙眠李氏夜过臞山康氏古诗,水调歌头(自龙眠李氏夜过臞山康氏翻译,水调歌头(自龙眠李氏夜过臞山康氏译文

诗词工具全集 诗词查询

[宋代] 刘辰翁

不成三五夜,不放霎时晴。
长街灯火三两,到此眼方明。
把似每时庭,传说个般障子,无路与君行。
推手复却手,都付断肠声。
漏通晓,灯收市,人下棚。
中山铁马何似,遗恨杳难平。
一落掺挝声愤,再见大晟舞罢,乐事总伤情。
便有尘随马,也任雨霖铃。

水调歌头(自龙眠李氏夜过臞山康氏译文

未能等到月圆之夜,连片刻的晴朗都不允许。长街上稀疏的灯火,到了这里我的视线才逐渐清晰。就像是每天都要来的庭院,传说中有那样的屏障,没有道路能与你同行。推手又缩回手,所有的情感都化作令人断肠的声音。

天亮了,灯笼也收起来了,人们也从戏台上下来了。中山铁马的繁华盛景,如今看来,当年的遗憾难以平复。一声声的掺挝声充满愤恨,再次见到大晟府的歌舞结束,所有的快乐都带着伤感。即使有尘土飞扬跟随马蹄,也只能任凭这雨打芭蕉般凄凉的乐声。

水调歌头(自龙眠李氏夜过臞山康氏注释

  • 水调歌头:词牌名。
  • 龙眠李氏:指李公麟,北宋著名画家,号龙眠居士。
  • 臞山康氏:指康与之,北宋词人,号长白山人。
  • 三五夜:指农历十五,月圆之夜。
  • 霎时:片刻。
  • 把似:好像,如同。
  • 每时庭:每天都来的庭院。
  • 个般障子:这样的屏障。
  • 推手复却手:形容犹豫不决,欲言又止的样子。
  • 漏通晓:天亮了。
  • 人下棚:指戏曲演出结束,演员从戏台上下来。棚,指戏台。
  • 中山铁马:指五代时期后汉刘知远在太原称帝时的铁骑。此借指繁华盛景。
  • 杳:渺茫,遥远。
  • 一落掺挝声愤:掺挝,乐器名。形容乐声充满愤恨。
  • 大晟:宋徽宗时设立的音乐机构,以整理和制作雅乐为主。
  • 雨霖铃:词牌名,也指一种曲调,多写离情别绪。

水调歌头(自龙眠李氏夜过臞山康氏讲解

这首《水调歌头》是刘辰翁怀古伤今之作,表达了对南宋王朝覆灭的悲痛和对历史的深刻反思。

词的上片,描写了词人夜访友人故居的所见所感。起首两句,用“不成三五夜,不放霎时晴”暗示了时局的黑暗和词人内心的压抑。“长街灯火三两,到此眼方明”,说明友人故居位置偏僻,也暗示了友人命运的孤寂。“把似每时庭,传说个般障子,无路与君行”,表达了词人对友人的怀念,以及自己身处乱世,有志难酬的苦闷。“推手复却手,都付断肠声”,进一步描写了词人内心的矛盾和痛苦。

下片,词人将笔触转向对历史的回顾和反思。“漏通晓,灯收市,人下棚”,以简洁的笔墨描写了世事变迁。“中山铁马何似,遗恨杳难平”,借“中山铁马”的典故,表达了对当年繁华盛景的追忆和对国破家亡的遗憾。“一落掺挝声愤,再见大晟舞罢,乐事总伤情”,说明词人即使在欣赏音乐舞蹈时,也无法摆脱内心的悲痛。结尾两句,“便有尘随马,也任雨霖铃”,表达了词人无可奈何的心情,即使有尘土飞扬,也只能任凭这凄凉的乐声在耳边回响。

整首词语言精炼,情感真挚,通过对眼前景物的描写和对历史的回顾,表达了词人深沉的爱国情怀和对世事变迁的感慨。词中运用了多个典故,增加了词的文化内涵,也使得词的表达更加含蓄深刻。

刘辰翁[宋代]

刘辰翁(1233.2.4—1297.2.12),字会孟,别号须溪。庐陵灌溪(今江西省吉安市吉安县梅塘乡小灌村)人。南宋末年著名的爱国诗人。 景定三年(1262)登进士第。他一生一生致力于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活动,为后人留下了可贵的丰厚文化遗产,遗著由子刘将孙编为《须溪先生全集》,《宋史·艺文志》著录为一百卷,已佚。 更多

http://shici.puchedu.cn/shici_detail/9ddbad29262ac7d9053d.html

联系邮箱: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