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车诗词>林景熙的诗>杂咏十首酬汪镇卿>

杂咏十首酬汪镇卿,林景熙杂咏十首酬汪镇卿全诗,林景熙杂咏十首酬汪镇卿古诗,杂咏十首酬汪镇卿翻译,杂咏十首酬汪镇卿译文

诗词工具全集 诗词查询

[宋代] 林景熙

百感凑孤夜,江楼起呼月。
秋虫声转悲,念此众芳歇。
人生非金石,青鬓忽已雪。
逾淮橘心移。
出山泉性汩。
猗兰抱孤芳,不受宿莽没。

杂咏十首酬汪镇卿译文

无数思绪涌上心头,在这孤寂的夜晚,我登上江边楼台,高声呼唤明月。 秋虫的鸣叫声越来越悲凉,使我想到众多花草都已经凋零。 人生并非金石般坚固,青春的鬓发转眼间已经变得雪白。 橘树越过淮河,心性也会改变。 泉水流出山间,水性也会变得湍急。 美丽的兰花怀抱着孤高的芬芳,不愿被野草所埋没。

杂咏十首酬汪镇卿注释

  • 杂咏: 杂题的吟咏。
  • 酬: 酬答,回复。
  • 汪镇卿: 作者的朋友,生平不详。
  • 百感: 各种各样的感受。
  • 凑: 聚集,涌上。
  • 孤夜: 寂寞的夜晚。
  • 江楼: 江边的楼台。
  • 呼月: 呼唤月亮。
  • 秋虫: 秋天的虫子。
  • 众芳歇: 各种花草都已凋谢。
  • 人生非金石: 人生不像金石那样坚固。金石,指金属和石头,比喻坚固不变的东西。
  • 青鬓: 青黑色的鬓发,指年轻。
  • 忽已雪: 忽然已经变得雪白。
  • 逾淮橘心移: 橘树越过淮河,心性也会改变。比喻环境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 逾: 越过。
  • 汩(gǔ): 水流湍急的样子。
  • 猗兰: 美丽的兰花。
  • 孤芳: 孤高的芬芳。
  • 宿莽: 茂盛的野草。
  • 没: 埋没。

杂咏十首酬汪镇卿讲解

这首诗是林景熙酬答友人汪镇卿的杂咏诗作。诗人以景抒情,表达了自己面对世事变迁、年华老去的感慨,以及坚守高洁品格的决心。

首联“百感凑孤夜,江楼起呼月”,点明了诗人所处的环境和心境。在寂寞的夜晚,诗人登上江边楼台,面对明月,各种思绪涌上心头。这为全诗奠定了感伤的基调。

颔联“秋虫声转悲,念此众芳歇”,诗人由秋虫的悲鸣联想到花草的凋零,更增添了内心的凄凉之感。这既是写景,也是写情,暗示了诗人对世事无常的感叹。

颈联“人生非金石,青鬓忽已雪”,诗人直抒胸臆,感叹人生短暂,青春易逝。人生不像金石那样坚固,转眼间,年轻的鬓发已经变得雪白。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对生命短暂的感伤。

尾联“逾淮橘心移,出山泉性汩。猗兰抱孤芳,不受宿莽没”,诗人以“橘”、“泉”、“兰”三个意象,表达了自己坚守高洁品格的决心。“橘逾淮而变”,说明环境可以改变事物;“泉出山而性汩”,说明事物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但是,诗人赞美“猗兰”,即使在恶劣的环境下,仍然怀抱着孤高的芬芳,不愿被野草所埋没。这象征着诗人自己不愿同流合污,坚守高尚情操的决心。

全诗语言简洁明快,意象生动形象,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既有对世事变迁、年华老去的感伤,也有对高洁品格的坚守。这首诗体现了林景熙忧国忧民的情怀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林景熙[宋代]

林景熙(1242~1310),字德暘,一作德阳,号霁山。温州平阳(今属浙江)人。南宋末期爱国诗人。咸淳七年(公元1271年),由上舍生释褐成进士,历任泉州教授,礼部架阁,进阶从政郎。宋亡后不仕,隐居于平阳县城白石巷。林景熙等曾冒死捡拾帝骨葬于兰亭附近。他教授生徒,从事著作,漫游江浙,是雄踞宋元之际诗坛、创作成绩卓著、最富代表性的作家,也是温州历史上成就最高的诗人。卒葬家乡青芝山。著作编为《霁山集》。 更多

http://shici.puchedu.cn/shici_detail/9172cb60c5915d5a60c1.html

联系邮箱: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