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车诗词>李频的诗>秋宿慈恩寺遂上人院(一作送宋震先辈赴青州)>

秋宿慈恩寺遂上人院(一作送宋震先辈赴青州),李频秋宿慈恩寺遂上人院(一作送宋震先辈赴青州)全诗,李频秋宿慈恩寺遂上人院(一作送宋震先辈赴青州)古诗,秋宿慈恩寺遂上人院(一作送宋震先辈赴青州)翻译,秋宿慈恩寺遂上人院(一作送宋震先辈赴青州)译文

诗词工具全集 诗词查询

[唐代] 李频

满阁终南色,清宵独倚栏。
风高斜汉动,叶下曲江寒。
帝里求名老,空门见性难。
吾师无一事,不似在长安。

秋宿慈恩寺遂上人院(一作送宋震先辈赴青州)译文

慈恩寺高阁笼罩着终南山的景色,清冷的夜晚我独自凭靠栏杆。 高高的秋风吹动着倾斜的银河,落叶飘零曲江池畔寒意袭人。 在京城长安追求功名已经老去,想在空门佛寺中顿悟本性实在太难。 我的师父遂上人好像没有什么俗事,这和他在长安时真没有什么两样。

秋宿慈恩寺遂上人院(一作送宋震先辈赴青州)注释

  • 慈恩寺:在长安(今陕西西安)南,唐代著名寺院,寺内有大雁塔。
  • 遂上人:慈恩寺僧人。上人,佛教称谓,称有德行的僧人。
  • 终南:即终南山,在长安(今陕西西安)南。
  • 斜汉:银河倾斜。
  • 曲江:在长安南,是唐代著名的游览胜地。
  • 帝里:京城,指长安。
  • 见性:佛教用语,指认识本性,顿悟成佛。
  • 吾师:指遂上人。

秋宿慈恩寺遂上人院(一作送宋震先辈赴青州)讲解

这首诗是诗人李频秋夜在慈恩寺遂上人院住宿时所作,也题作《送宋震先辈赴青州》。诗歌描写了秋夜慈恩寺的景色,抒发了诗人对功名和佛法的感叹,以及对遂上人淡泊心境的敬佩。

首联点明地点和时间,描绘了慈恩寺高阁笼罩在终南山景色之中的幽静环境,以及诗人独自凭栏远眺的清冷感受。“满阁终南色”写出了慈恩寺所处环境的优美,也暗示了诗人远离尘嚣的心境。“清宵独倚栏”则更突出了诗人的孤独感。

颔联描写了秋夜的景象。“风高斜汉动”写出了秋风的劲烈,以及银河的倾斜,烘托了秋夜的寒冷和空旷。“叶下曲江寒”则更直接地描写了落叶飘零、曲江池畔寒意袭人的景象,进一步渲染了秋夜的凄凉气氛。

颈联抒发了诗人对功名和佛法的感叹。“帝里求名老”写出了诗人在京城长安追求功名多年,却依然一事无成的无奈和感慨。“空门见性难”则表达了诗人想在空门佛寺中顿悟本性,却发现同样困难的困惑和迷茫。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和命运的深刻思考。

尾联赞扬了遂上人淡泊名利的心境。“吾师无一事,不似在长安”写出了遂上人在慈恩寺的生活和在长安时一样,没有任何俗事缠身,依然保持着淡泊名利的心境。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遂上人的敬佩之情,也暗示了诗人对这种生活方式的向往。

整首诗意境清幽,情感真挚,语言简洁,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借景抒情、对比等,使诗歌更具感染力。诗歌表达了诗人对功名利禄的厌倦,对淡泊人生的向往,以及对佛法的思考,具有一定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李频[唐代]

李频(818—876),字德新,唐大中元年(847),唐寿昌长汀源人(今建德李家镇)葬于永乐(今李家),唐代后期诗人。幼读诗书,博览强记,领悟颇多。寿昌县令 穆君 游灵栖洞,即景吟诗:“一径入双崖,初疑有几家。行穷人不见,坐久日空斜”。得此四句后稍顿未续。时李频从行,续吟:“石上生灵笋,池中落异花。终须结茅屋,到此学餐霞。”穆君大为赞赏。但此诗根据史学家考证是李频本人所作。 更多

http://shici.puchedu.cn/shici_detail/91268ed025230c3897b1.html

联系邮箱: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