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车诗词>李新的诗>感贫女>

感贫女,李新感贫女全诗,李新感贫女古诗,感贫女翻译,感贫女译文

诗词工具全集 诗词查询

[宋代] 李新

天然素质胜铅华,一握青丝过老鸦。
信手画眉成柳叶,移盆贮水当菱花。
长忧夜雪侵肌骨,不识春风到齿牙。
媒妁近来趋势利,终年元未适良家。

感贫女译文

天生丽质胜过铅粉装饰,乌黑的秀发已然不如老鸦的颜色。随意画眉便如柳叶般秀美,移动花盆盛水当做菱花镜来梳妆。长久担忧夜里的雪会侵袭身体,不知道春风吹拂到嘴唇是什么感觉。媒婆近来都趋炎附势贪图钱财,一年到头也没能嫁到好人家。

感贫女注释

  • 铅华:铅粉,古代妇女常用的化妆品。
  • 老鸦:指头发失去光泽,变得像老鸦羽毛一样枯槁。
  • 信手:随意,随便。
  • 柳叶:形容眉毛细长弯曲,如柳叶般。
  • 菱花:指铜镜,因其背面常铸有菱花纹饰。
  • 齿牙:指嘴唇和牙齿,这里代指感受。
  • 媒妁:媒人。
  • 趋势利:趋炎附势,看重财势。
  • 元未:始终未能。

感贫女讲解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贫困女子清贫的生活和无奈的命运。诗人通过对女子外貌、生活细节和处境的描写,表达了对她的同情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诗的前四句描写了女子的外貌和简朴的生活。她天生丽质,即使没有华丽的装饰,也依然美丽动人。然而,贫困的生活使她的秀发失去了光泽,只能用花盆盛水当镜子,反映了她生活的艰辛。

接下来的两句描写了女子的生活环境。她常年生活在贫寒之中,担忧寒冷的侵袭,甚至不知道春风的温暖,可见其生活之困苦。

最后两句揭示了女子命运的悲剧。在当时社会,婚姻是女子改变命运的重要途径,但由于媒婆的势利,女子始终未能嫁到好人家,暗示了社会的黑暗和对底层人民的压迫。

全诗语言朴实,却饱含深情。诗人通过对一个贫困女子的描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贫富差距和人情冷暖,表达了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和同情。

李新[宋代]

宋仙井人,字元应。哲宗元祐五年进士。刘泾尝荐于苏轼。累官承议郎、南郑丞。元符末上书夺官,谪遂州。徽宗大观三年赦还。有《跨鳌集》。 更多

http://shici.puchedu.cn/shici_detail/8b31c31cdda357c831a0.html

联系邮箱: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