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车诗词>李新的诗>冬夜有感>

冬夜有感,李新冬夜有感全诗,李新冬夜有感古诗,冬夜有感翻译,冬夜有感译文

诗词工具全集 诗词查询

[宋代] 李新

蓼虫常食苦,旅雁自知寒。
谈士惜卷舌,将军解愁鞍。
雪霜满天冬夜永,地炉无火青灯残。
功名富践苦不早,一年百日红尘道。
西还故国无故人,憔悴少年心已老。
读书当许万户侯,岂意却作苏秦羞。
深取闾阎薄徒笑,鲁人不识东家丘,吾祖谪官还旧里,灞陵亭尉犹低视。
少卿偶作匈奴降,陇西士人惭姓李。
由来人世轻不遇,文章第一空徒尔。
俛出跨出何施颜,当时悔过淮阴市。
夜深气射青云霄,此生早晚当乘轺。
弹冠举手揖豪贵,行得紫绶牢结腰。
本是壮夫志,几成儿女曹。
平生重恩义,聊为寄风骚。

冬夜有感译文

小小的蓼虫一生只吃苦涩的蓼叶,迁徙的旅雁自然懂得寒冷。夸夸其谈的士人谨慎地闭上了嘴巴,驰骋沙场的将军卸下战鞍消愁解闷。

漫天风雪,冬夜显得格外漫长,地上火炉没有火焰,只有一盏青灯在残喘。追求功名富贵如果太晚就只能徒增苦涩,一年之中大部分时间都奔波在红尘俗世中。

西行返回故乡,却找不到一个老朋友,即使是风华正茂的少年也已变得憔悴,内心也早已苍老。

读书立志,本应成就万户侯的伟业,哪里想到如今却落得像苏秦一样的窘迫,被乡里人深深地鄙视,被无知之辈嘲笑。鲁国人不认识孔子,就像当今之人不识贤才。

我的祖先曾被贬谪到故乡,即使是灞陵亭的小吏也会轻视他。李陵当年偶然投降匈奴,陇西的李氏族人都为此感到羞愧。

自古以来,世人总是轻视那些怀才不遇之人,即使文章写得再好也只是徒劳。低头弯腰,又有什么颜面呢?真后悔当初没有像韩信一样,在淮阴市忍辱负重。

夜深了,我的豪气冲向云霄,此生迟早要身居高位,乘车而去。我要整理帽子,抬手向那些豪门贵族作揖,一定要得到高官厚禄,把官印牢牢系在腰间。

我本有大丈夫的志向,却几乎成了碌碌无为之人。平生看重恩义,姑且写下这些诗句,寄托我的情怀。

冬夜有感注释

  • 蓼虫:一种生长在水边的昆虫,常以苦涩的蓼叶为食。
  • 旅雁:迁徙的雁。
  • 谈士:善于空谈的士人。
  • 卷舌:闭口不言,指谨慎或害怕惹祸。
  • 解愁鞍:卸下马鞍,指解除忧愁。
  • 地炉:一种置于地上的取暖炉具。
  • 红尘道:指世俗生活,充满诱惑和烦恼。
  • 苏秦羞:战国时期纵横家苏秦,曾游说秦王失败,衣衫褴褛地回到家乡,遭到家人嘲笑。
  • 闾阎:指乡里,民间。
  • 薄徒:指见识浅薄的人。
  • 鲁人不识东家丘:指鲁国人不认识孔子。孔子名丘,曾居鲁国。
  • 谪官:被贬谪的官员。
  • 灞陵亭尉:汉代在灞陵设置的亭长。
  • 少卿:指李陵,字少卿,汉武帝时将领,兵败投降匈奴。
  • 陇西:郡名,李氏望族所在地。
  • 不遇:怀才不遇。
  • 俛(fǔ)首:低头。
  • 跨出:指在胯下受辱。
  • 淮阴市:韩信未发迹时,曾受胯下之辱于淮阴市井。
  • 气射青云霄:豪气冲向天空。
  • 轺(yáo):一种轻便的马车,古代官员乘坐。
  • 弹冠:掸去帽子上的灰尘,准备做官。
  • 紫绶:系官印的紫色丝带,指高官。
  • 风骚:《诗经》中的《国风》和屈原的《离骚》,后泛指诗歌。

冬夜有感讲解

这首诗是作者李新在冬夜有感而发,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苦闷和渴望功名利禄的强烈愿望。

诗的前半部分描写了冬夜的寒冷和凄凉,以及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无奈。蓼虫食苦,旅雁知寒,暗示了诗人身处逆境,饱尝人生的艰辛。谈士卷舌,将军解鞍,则表现了当时社会的压抑气氛,以及诗人想要摆脱困境的渴望。

诗的中间部分回顾了自己的人生经历,表达了对现实的失望和对未来的担忧。他感叹功名富贵来得太晚,自己却已经变得憔悴苍老。他自比苏秦,感慨自己读书不成,反遭人耻笑。他还提到自己的祖先和李陵,表达了自己对家族命运的担忧和对自身处境的羞愧。

诗的后半部分则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憧憬和渴望。他豪气冲天,决心要奋发图强,成就一番事业。他渴望得到高官厚禄,光宗耀祖。最后,诗人又回到了现实,认识到自己如今只能寄情于诗歌,抒发自己的情感。

整首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既有对现实的批判,又有对未来的憧憬,充分展现了诗人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诗中运用了大量的典故,增加了诗歌的文化底蕴,也使诗歌更具有表现力。

李新[宋代]

宋仙井人,字元应。哲宗元祐五年进士。刘泾尝荐于苏轼。累官承议郎、南郑丞。元符末上书夺官,谪遂州。徽宗大观三年赦还。有《跨鳌集》。 更多

http://shici.puchedu.cn/shici_detail/59bfa2ae32db9e09f9ec.html

联系邮箱: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