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车诗词>罗与之的诗>登玉笥山投龙洞>

登玉笥山投龙洞,罗与之登玉笥山投龙洞全诗,罗与之登玉笥山投龙洞古诗,登玉笥山投龙洞翻译,登玉笥山投龙洞译文

诗词工具全集 诗词查询

[宋代] 罗与之

扪萝入幽谷,眼界益峥嵘。
石壁断人迹,泉流间鸟鸣。
日高云未散,秋晚草犹荣。
坐久无归意,悠然世念轻。

登玉笥山投龙洞译文

拨开藤蔓进入幽深的山谷,眼前的景色越发显得奇特壮丽。陡峭的石壁阻断了行人的足迹,清澈的泉水在山间流淌,时而传来鸟儿的鸣叫声。虽然已是日上三竿,云雾却还未消散,深秋时节,山上的野草依然茂盛。我久久地坐在这里,忘记了归家的念头,尘世间的烦恼也随之淡薄。

登玉笥山投龙洞注释

  • 玉笥(sì)山:山名,在今江西省新余市境内。
  • 投龙洞:玉笥山中的一个著名景点。古代有在水里投简祭祀龙神的习俗,此处可能因此得名。
  • 扪(mén)萝:拨开藤蔓。扪,摸,这里有拨开的意思。萝,指藤蔓植物。
  • 幽谷:深邃的山谷。
  • 峥嵘(zhēng róng):形容山势高峻、奇特。
  • 益:更加。
  • 断人迹:指山路险峻,很少有人迹。
  • 间(jiàn):间杂,时而。
  • 日高: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
  • 犹荣:仍然茂盛。犹,仍然。荣,茂盛。
  • 坐久:坐了很久。
  • 悠然:心神安定的样子。
  • 世念轻:对尘世的眷恋和执念都变得淡薄了。

登玉笥山投龙洞讲解

这首诗是诗人罗与之游览玉笥山投龙洞时所作,描绘了山中幽静、奇特的景色,以及诗人由此产生的超脱尘世的心境。

首联“扪萝入幽谷,眼界益峥嵘”点明了诗人游览的地点和感受。诗人拨开藤蔓,进入幽深的山谷,随着深入,眼前的景色也越发奇特壮丽,一个“益”字,表现出诗人渐入佳境的感受。

颔联“石壁断人迹,泉流间鸟鸣”描写了山中的自然环境。陡峭的石壁阻断了人迹,更显出山谷的幽深僻静,而清澈的泉水在山间流淌,时而传来鸟儿的鸣叫,又为这幽静的环境增添了一丝生机。这两句动静结合,描绘出山谷的清幽之美。

颈联“日高云未散,秋晚草犹荣”描写了诗人所见到的景象。此时已是日上三竿,但山中的云雾依然没有消散,说明山势高峻,水汽充足。深秋时节,一般的草木都已经枯萎,而山上的野草却依然茂盛,表现出山中气候的特殊和生机勃勃的景象。这两句从侧面烘托了玉笥山的特点。

尾联“坐久无归意,悠然世念轻”表达了诗人超脱尘世的心境。诗人久久地坐在山中,忘记了归家的念头,尘世间的烦恼也随之淡薄,一个“悠然”点明了诗人的心境。诗人沉醉于山水之间,感受着大自然的宁静和美好,从而摆脱了尘世的束缚,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

这首诗语言清新自然,描写生动细腻,将玉笥山投龙洞的幽静奇特的景色,以及诗人由此产生的超脱尘世的心境,都表现得淋漓尽致。全诗充满了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自由的向往,读来令人心旷神怡。

罗与之[宋代]

罗与之,字与甫,螺川(今江西吉安县)人。曾应进士举不第(本集卷一《下第西归》),遂弃去,浪迹江湖间。其诗为刘克庄称赏。有《雪坡小稿》二卷。罗与之诗,以汲古阁影宋抄《南宋六十家小集·雪坡小稿》为底本。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江湖小集》本(简称江湖集)、顾氏读书斋刊《南宋群贤小集》本(简称群贤集),并酌校《四库全书·两宋名贤小集》本(简称名贤集)。 更多

http://shici.puchedu.cn/shici_detail/83262af5ad41a817c22b.html

联系邮箱: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