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府求贤士,清溪祖逸人。
江湖与城阙,异迹且殊伦。
间有幽栖者,居然厌俗尘。
林泉先得性,芝桂欲调神。
地道逾稽岭,天台接海滨。
音徽从此间,万古一芳春。
大家都搜:
王屋山送道士司马承祯还天台译文
朝廷广开贤路,寻访隐居在紫府的贤士,在清澈的溪边为隐逸高人司马承祯饯行。江湖与京城,他所留下的事迹不同凡响,与众不同。世间偶尔有隐居之人,他们厌倦了世俗的尘嚣。隐居山林泉石之间,顺应自然天性,服用芝草桂花,以求调养精神。归隐的路程要越过会稽山,最终到达天台山临近海边。您的美名将从这里传开,永远流芳百世。
王屋山送道士司马承祯还天台注释
王屋山送道士司马承祯还天台讲解
这首诗是唐玄宗李隆基送别道士司马承祯时所作。诗中表达了对司马承祯的敬重和赞美,以及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首联点明送别对象和地点。“紫府求贤士,清溪祖逸人”,一开始就点明了司马承祯道士的身份和地位,朝廷要寻访的贤士,在清溪边为逸人饯行,概括了送别的缘由。
颔联和颈联赞扬司马承祯的品格和志向。“江湖与城阙,异迹且殊伦。间有幽栖者,居然厌俗尘。林泉先得性,芝桂欲调神。地道逾稽岭,天台接海滨”,赞扬司马承祯隐逸高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在山林泉石之间修身养性,追求精神的升华。他所做的事情自然与在朝为官的人大相径庭。作者写司马承祯厌恶尘俗,在山林中与自然融合,以求得精神上的满足,进而写他隐居的去处——天台山,为下文的美好祝愿作铺垫。
尾联表达了对司马承祯的祝福和期望。“音徽从此间,万古一芳春”,希望司马承祯的美名能够流传千古,像春天一样永远美好。这里用了“芳春”来比喻美好的名声,既富有诗意,又表达了对司马承祯的真挚祝福。
全诗语言流畅自然,情感真挚,既表达了对司马承祯的敬佩之情,也反映了唐玄宗对道教的推崇和对隐逸之士的重视。诗中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对比等,使得诗歌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诗词大全
别人正在查
http://shici.puchedu.cn/shici_detail/82aff42a0f4fc1fab0b6.html
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