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车诗词>李复的诗>西洨晚归>

西洨晚归,李复西洨晚归全诗,李复西洨晚归古诗,西洨晚归翻译,西洨晚归译文

诗词工具全集 诗词查询

[宋代] 李复

今日雨晴云出溪,疏林荒僻色愀凄。
杖藜出步洨水曲,白沙细草净无泥。
渔人截流张巨网,击水惊鱼鱼更迷。
儿童喜见鱼网重,得鱼贯柳毕提携。
林竹翛翛信不到,夏笋迸篱生不齐。
或蓑或笠荷尺箠,牛羊群过乔木西。
野旷衣润露已下,回寻归径登故畦。
吾茅遥见隐暝霭,到门邻舍鸡亦栖。

西洨晚归译文

今日雨后初晴,溪边浮现朵朵白云,稀疏的树林荒凉偏僻,景色显得凄清冷落。我拄着藜杖信步走到洨水的弯曲处,只见洁白的沙滩细软的草地,干净得没有一丝泥泞。渔人横截河流张开巨大的渔网,拍打水面惊吓鱼群,鱼儿却更加迷乱。孩子们高兴地看着沉重的渔网,捕到鱼后用柳条穿起来,全都提着回家。竹林发出萧萧的声响,人迹罕至音信难通,夏天的竹笋冲破篱笆,长得高低不齐。有人身披蓑衣,有人头戴斗笠,拿着短鞭,成群的牛羊从高大的树木西边走过。旷野空旷,衣服被露水打湿,天色已晚,我便沿着原路返回,登上熟悉的田埂。远远望见我的茅屋隐没在朦胧的暮霭之中,回到家门口,邻居家的鸡也已经回窝栖息。

西洨晚归注释

  • 西洨:地名,在今安徽省境内。
  • 溪:小河。
  • 疏林:稀疏的树林。
  • 荒僻:荒凉偏僻。
  • 愀凄:形容景色凄清。愀,形容面色改变,这里形容景色变色。凄,凄凉。
  • 杖藜:拄着藜杖。藜,一种植物,茎可以做拐杖。
  • 洨水:河流名。
  • 截流:横截河流。
  • 巨网:巨大的渔网。
  • 击水:拍打水面。
  • 迷:迷惑。
  • 贯柳:用柳条穿起来。
  • 毕:全部。
  • 提携:携带。
  • 翛翛(xiāo xiāo):形容风吹竹林的声音。
  • 信不到:没有音信,指人迹罕至。
  • 夏笋:夏天的竹笋。
  • 迸篱:冲破篱笆。
  • 不齐:高低不齐。
  • 蓑(suō):用草或棕毛编织成的雨具。
  • 笠(lì):用竹篾或棕皮编制成的帽子,用来遮阳挡雨。
  • 箠(chuí):短鞭。
  • 乔木:高大的树木。
  • 野旷:旷野空旷。
  • 衣润:衣服被露水打湿。
  • 回寻:返回寻找。
  • 归径:返回的路。
  • 故畦(qí):熟悉的田埂。
  • 吾茅:我的茅屋。
  • 暝霭(míng ǎi):黄昏时的云雾。
  • 到门:回到家门口。
  • 邻舍:邻居。
  • 鸡亦栖:鸡也已经回窝栖息。

西洨晚归讲解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傍晚从西洨归来的途中所见到的田园风光和乡村生活。诗歌通过对雨后初晴的溪边景色、渔人捕鱼、儿童嬉戏、竹林生长、牧童放牧等场景的细致描写,展现了一幅宁静、和谐、充满生机的乡村画面。

诗的前四句写雨后溪边的景色,展现了环境的清新和静谧。接着,诗人描绘了渔人捕鱼的热闹场面和儿童的欢乐情景,表现了乡村生活的活力。然后,诗人又将目光转向竹林和牧童,描绘了竹林的茂盛和牧童的悠闲,进一步展现了田园风光的优美。最后,诗人写自己归家的情景,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和对家乡的眷恋。

全诗语言朴实自然,描写生动形象,充满了田园气息和生活情趣。诗人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和对人物活动的刻画,展现了一幅清新、和谐的乡村画面,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这首诗也反映了诗人远离尘嚣,追求自然,寄情山水的思想情怀。诗中“儿童喜见鱼网重,得鱼贯柳毕提携”一句,生动地描绘了儿童的喜悦之情,使画面更具生活气息。而“林竹翛翛信不到,夏笋迸篱生不齐”一句,则展现了竹林的茂盛和生命力,使画面更具生机。总而言之,这首诗是一首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诗,展现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风光的赞美。

李复[宋代]

宋京兆府长安人,字履中,世称潏水先生。神宗元丰二年进士。尝师张载。喜言兵事,于书无所不读,工诗文。累官中大夫、集贤殿修撰。徽宗崇宁中,为熙河转运使,以议边事不合罢。金兵入关中,起知秦州,空城无兵,遂遇害。有《潏水集》。 更多

http://shici.puchedu.cn/shici_detail/823851455bbfa8e978a7.html

联系邮箱: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