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车诗词>李端的诗>杂歌呈郑锡司空文明>

杂歌呈郑锡司空文明,李端杂歌呈郑锡司空文明全诗,李端杂歌呈郑锡司空文明古诗,杂歌呈郑锡司空文明翻译,杂歌呈郑锡司空文明译文

诗词工具全集 诗词查询

[唐代] 李端

昨宵梦到亡何乡,忽见一人山之阳。
高冠长剑立石堂,鬓眉飒爽瞳子方。
胡麻作饭琼作浆,素书一帙在柏床。
啖我还丹拍我背,令我延年在人代。
乃书数字与我持,小儿归去须读之。
觉来知是虚无事,山中雪平云覆地。
东岭啼猿三四声,卷帘一望心堪碎。
蓬莱有梯不可蹑,向海回头泪盈睫。
且闻童子是苍蝇,谁谓庄生异蝴蝶。
学仙去来辞故人,长安道路多风尘。

杂歌呈郑锡司空文明译文

昨夜梦中来到了一个虚无缥缈的地方,忽然看见一个人在山南面。

他戴着高高的帽子,佩着长剑,站在石堂上,鬓发眉毛精神焕发,眼珠方正有神。

用胡麻做饭,用琼浆做饮料,一张素白的帛书放在柏木床上。

他给我吃还丹,拍我的背,祝愿我能够长寿在人间。

于是写了几个字给我拿着,嘱咐我回去后要好好读它。

醒来后知道这都是虚无的事情,山中积雪覆盖,云雾笼罩大地。

东边的山岭传来猿猴三四声啼叫,卷起帘子一看,令人心碎。

蓬莱仙山有梯子也无法攀登,面向大海回头看,泪水沾满了眼睫。

且听说庄子的童子可以化为苍蝇,谁说庄周与蝴蝶有什么区别呢?

我将要学仙而去,告别故人,长安的道路上充满了风尘。

杂歌呈郑锡司空文明注释

  • 郑锡司空文明: 郑锡,人名,曾任司空。文明,是郑锡的字。司空,古代官名,掌管工程建设。
  • 亡何乡: 虚无缥缈的地方。亡何,无有,不存在。
  • 山之阳: 山的南面。
  • 高冠长剑: 指仙人的装束。
  • 石堂: 石头的厅堂,指仙人的居所。
  • 飒爽: 精神焕发的样子。
  • 瞳子方: 眼珠方正有神。古人认为这是神仙的特征。
  • 胡麻作饭: 用胡麻做的饭。胡麻,即芝麻,古代认为有滋补功效。
  • 琼作浆: 用琼浆做的饮料。琼浆,美酒,比喻仙人的饮料。
  • 素书一帙: 一卷白色的书。帙(zhì):包书的布套。
  • 还丹: 道家炼制的丹药,传说可以使人长生不老。
  • 拍我背: 道家的一种仪式,据说可以通经活络,有益健康。
  • 人代: 人世间。
  • 数字: 几个字。
  • 须读之: 必须读它。
  • 虚无事: 虚幻不实的事情。
  • 雪平云覆地: 雪覆盖地面,云笼罩大地,形容梦醒后的景象。
  • 东岭啼猿: 东边的山岭传来猿猴的啼叫声。
  • 心堪碎: 心里感到非常悲伤。堪,可以。
  • 蓬莱有梯不可蹑: 即使有梯子也无法登上蓬莱仙山。蓬莱,传说中的仙山。蹑(niè):踩踏,登上。
  • 向海回头泪盈睫: 面对大海回头看,眼泪沾满了眼睫毛。
  • 且闻童子是苍蝇,谁谓庄生异蝴蝶: 且听说庄子的童子可以化为苍蝇,谁说庄周与蝴蝶有什么区别呢?引用庄周梦蝶的典故,说明世事变幻无常,梦境与现实难以区分。
  • 学仙去来辞故人: 将要学仙而去,告别故人。
  • 长安道路多风尘: 长安的道路上充满了风尘,形容世俗的污浊。长安,当时的都城。

杂歌呈郑锡司空文明讲解

这首诗是诗人李端写给郑锡司空文明的杂歌。诗中,诗人通过描写一个梦境,表达了自己对修仙的向往和对现实的失望。

诗的前半部分描写了一个奇异的梦境:诗人梦见自己在仙境中,受到仙人的款待,并被赐予仙丹和秘籍。梦境充满了神秘和诱惑,反映了诗人对超脱尘世的渴望。

诗的后半部分描写了梦醒后的现实:山中积雪覆盖,云雾笼罩,猿猴的啼叫声令人心碎。诗人意识到仙境只是虚无的幻想,现实却是充满污浊和痛苦的。诗人感到迷茫和无奈,想要学仙而去,告别故人,远离尘世。

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力和象征手法,营造了一个亦真亦幻的境界。诗人将自己对修仙的向往和对现实的失望融入到梦境和现实的对比描写中,表达了自己复杂而矛盾的内心世界。同时,诗中也引用了庄周梦蝶的典故,进一步强调了世事变幻无常,梦境与现实难以区分的主题。全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李端[唐代]

李端(约737年—约784年),字正已,出身赵郡李氏东祖房,唐代诗人。是北齐文宣帝高洋皇后李祖娥的堂弟李孝贞六世孙。少居庐山,师事诗僧皎然。大历五年进士。曾任秘书省校书郎、杭州司马。晚年辞官隐居湖南衡山,自号衡岳幽人。今存《李端诗集》三卷。其诗多为应酬之作,多表现消极避世思想,个别作品对社会现实亦有所反映,一些写闺情的诗也清婉可诵,其风格与司空曙相似。李端是大历十才子之一。今存《李端诗集》三卷。其子李虞仲,官至兵部侍郎。 更多

http://shici.puchedu.cn/shici_detail/81d1d7bdb5713f4583eb.html

联系邮箱: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