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车诗词>李端的诗>送少微上人入蜀>

送少微上人入蜀,李端送少微上人入蜀全诗,李端送少微上人入蜀古诗,送少微上人入蜀翻译,送少微上人入蜀译文

诗词工具全集 诗词查询

[唐代] 李端

削发本求道,何方不是归。
松风开法席,江月濯禅衣。
飞阁蝉鸣早,漫天客过稀。
戴颙常执笔,不觉此身非。

送少微上人入蜀译文

你剃度出家本是为了探求佛道真谛,那么哪里不能作为你的归宿之地呢?

在松林间展开经席宣讲佛法,用江上的明月洗涤你的僧衣。

高阁楼台上蝉鸣声声,更显清晨的幽静,远方的游子过往稀少。

你就像戴颙一样勤于著述,潜心修佛,或许会忘却尘世的身份。

送少微上人入蜀注释

  • 少微上人:指一位名叫少微的僧人。“上人”是佛教对僧人的尊称。

  • 削发:剃去头发,指僧人出家。

  • 道:指佛教的教义,即佛法。

  • 何方不是归:指既然是为了求道,那么任何地方都可以作为归宿。

  • 法席:讲经说法时所设的座位,也指讲经说法的场所。

  • 濯:洗涤。

  • 禅衣:僧人的衣服。

  • 飞阁:高耸的楼阁。

  • 漫天客过稀:指远方的游子稀少。漫天,指远方。

  • 戴颙(yóng):晋代著名隐士、音乐家和画家。他隐居不仕,常年隐居在会稽剡县(今浙江嵊州)的山阴一带。他曾自制琴具,弹琴咏诗,著书立说,陶冶性情。

  • 执笔:指著书立说。

  • 不觉此身非:指沉浸在佛法中,忘却尘世的身份。

送少微上人入蜀讲解

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人李端送别少微上人入蜀,表达了对僧人志向的赞赏和对佛法的敬仰。

首联“削发本求道,何方不是归”,开宗明义,点明少微上人出家的目的是为了追求佛法真谛,既然如此,那么任何地方都可以作为他修行的场所。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僧人志向的理解和支持,也暗示了佛法无处不在的哲理。

颔联“松风开法席,江月濯禅衣”,描绘了僧人清修的场景。在松林间展开经席宣讲佛法,用江上的明月洗涤僧衣,这两句诗营造了一种清幽、宁静的氛围,展现了僧人淡泊名利、潜心修行的生活。

颈联“飞阁蝉鸣早,漫天客过稀”,侧面烘托了环境的清幽。高阁楼台上蝉鸣声声,更显清晨的幽静,远方的游子过往稀少,反衬出僧人修行的清净。这两句诗也暗示了诗人对世俗繁华的厌倦和对清静生活的向往。

尾联“戴颙常执笔,不觉此身非”,用典,表达了诗人对僧人的期望。戴颙是晋代著名隐士,常年隐居著书立说。诗人将少微上人比作戴颙,希望他也能潜心佛法,或许会忘却尘世的身份,达到更高的境界。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僧人修行的祝愿,也寄托了自己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全诗语言朴素自然,意境清幽淡远,表达了诗人对僧人志向的赞赏和对佛法的敬仰。同时也寄托了诗人对清静生活的向往和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李端[唐代]

李端(约737年—约784年),字正已,出身赵郡李氏东祖房,唐代诗人。是北齐文宣帝高洋皇后李祖娥的堂弟李孝贞六世孙。少居庐山,师事诗僧皎然。大历五年进士。曾任秘书省校书郎、杭州司马。晚年辞官隐居湖南衡山,自号衡岳幽人。今存《李端诗集》三卷。其诗多为应酬之作,多表现消极避世思想,个别作品对社会现实亦有所反映,一些写闺情的诗也清婉可诵,其风格与司空曙相似。李端是大历十才子之一。今存《李端诗集》三卷。其子李虞仲,官至兵部侍郎。 更多

http://shici.puchedu.cn/shici_detail/806af8423b5927575ad8.html

联系邮箱: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