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车诗词>罗隐的诗>听琵琶>

听琵琶,罗隐听琵琶全诗,罗隐听琵琶古诗,听琵琶翻译,听琵琶译文

诗词工具全集 诗词查询

[唐代] 罗隐

香筵酒散思朝散,偶向梧桐暗处闻。
大底曲中皆有恨,满楼人自不知君。

听琵琶译文

宴席上的酒菜已经撤去,我正思念着上朝的事情,偶然间走到梧桐树的幽暗之处,听到了琵琶声。大抵琵琶曲调中都寄托着幽深难言的怨恨,满楼的人却自始至终都没有察觉到弹奏者的心境。

听琵琶注释

  • 香筵:丰盛的酒席。
  • 酒散:酒宴结束。
  • 思朝散:思念朝廷散朝后的生活,此处或有厌倦官场之意。朝散,指朝官退朝。
  • 偶向:偶然走向。
  • 梧桐:一种树木,常植于庭院。古人认为梧桐能引来凤凰,也常用来寄托高洁的品格。
  • 暗处:幽暗的地方。此处暗示琵琶声是从一个不为人注意的角落传来的。
  • 大底:大抵,大概。
  • 曲中:乐曲之中。
  • 皆有恨:都包含着怨恨。
  • 满楼人:指在场的所有人。
  • 自不知君:始终不知道弹奏者的心意。君,指弹琵琶的人。

听琵琶讲解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偶然听到琵琶声,并从中体会到弹奏者内心幽怨之情的情景。诗人通过对环境、声音和人物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社会现实的某种不满和对人生的深刻感悟。

首联“香筵酒散思朝散,偶向梧桐暗处闻”,交代了诗人听琵琶的背景。宴席已经结束,诗人正思念着退朝后的生活,这暗示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偶然间,诗人走到梧桐树的幽暗之处,听到了琵琶声。这里的“偶向”和“暗处”都暗示了琵琶声的出现是偶然的、不引人注意的,也为下文琵琶曲中蕴含的幽怨之情埋下了伏笔。

颔联“大底曲中皆有恨,满楼人自不知君”,是诗歌的核心。诗人从琵琶曲中听出了幽深难言的怨恨,这既是对琵琶曲的评价,也是诗人自己内心感受的流露。“满楼人自不知君”则进一步突出了弹奏者内心的孤独和不被理解。琵琶曲中蕴含着深刻的情感,但满楼的人却无从知晓,这既是对世人麻木不仁的讽刺,也是诗人自己孤独处境的写照。

整首诗语言简洁明了,但意蕴深刻。诗人通过对琵琶声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人生的深刻感悟。诗歌也反映了晚唐时期士人的普遍心态:在社会动荡、政治腐败的背景下,他们感到迷茫、失落和孤独。

罗隐[唐代]

罗隐(833-909),字昭谏,新城(今浙江富阳市新登镇)人,唐代诗人。生于公元833年(太和七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编其文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罗衮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三年(公元887年),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公元909年(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去世,享年77岁。 更多

http://shici.puchedu.cn/shici_detail/79364d2bc05110f3d52f.html

联系邮箱: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