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车诗词>李端的诗>慈恩寺怀旧>

慈恩寺怀旧,李端慈恩寺怀旧全诗,李端慈恩寺怀旧古诗,慈恩寺怀旧翻译,慈恩寺怀旧译文

诗词工具全集 诗词查询

[唐代] 李端

去者不可忆,旧游相见时。
凌霄徒更发,非是看花期。
倚玉交文友,登龙年月久。
东阁许联床,西郊亦携手。
彼苍何暧昧,薄劣翻居后。
重入远师溪,谁尝陶令酒。
伊昔会禅宫,容辉在眼中。
篮舆来问道,玉柄解谈空。
孔席亡颜子,僧堂失谢公。
遗文一书壁,新竹再移丛。
始聚终成散,朝欢暮不同。
春霞方照日,夜烛忽迎风。
蚁斗声犹在,鸮灾道已穷。
问天应默默,归宅太匆匆。
凄其履还路,莽苍云林暮。
九陌似无人,五陵空有雾。
缅怀山阳笛,永恨平原赋。
错莫过门栏,分明识行路。
上智本全真,郄公况重臣。
唯应抚灵运,暂是忆嘉宾。
存信松犹小,缄哀草尚新。
鲤庭埋玉树,那忍见门人。

慈恩寺怀旧译文

已逝去的人不可追忆,往昔的游玩只能在相见时回想。 凌霄花徒然更加茂盛,现在并非赏花的季节。 当年倚靠美玉般的文友,科举登第已是久远的事情。 曾在东阁答应同榻而眠,也曾在西郊携手同行。 上天为何如此昏昧不明,平庸浅薄之辈反而位居人前。 再次来到远师溪,还有谁能品尝陶渊明的酒? 回忆当年相聚在慈恩寺,他们的容貌光辉依然在眼前。 乘坐篮舆前来问道,手持玉柄清谈佛理。 孔子的讲席上没有了颜回,僧堂里也失去了谢灵运。 留下的文章还书写在墙壁上,新移来的竹子已再次成丛。 开始的相聚终究会离散,早晨的欢乐与夜晚的凄凉截然不同。 春天的彩霞正映照着太阳,夜晚的蜡烛却忽然被风吹灭。 蚂蚁争斗的声音仿佛还在耳边,猫头鹰带来的灾祸预示着道路的终结。 询问上天,上天也只是沉默不语,归家之路显得太过匆忙。 凄凉地走在回家的路上,云雾笼罩着茫茫暮色。 宽阔的街道上仿佛空无一人,帝王陵墓也只是笼罩在雾中。 遥想嵇康的山阳笛声,永远遗憾平原君的赋作。 心情错乱地走过门槛,还能清楚地辨认出走过的道路。 具有上等智慧的人原本就纯真无妄,何况郄诜是朝廷的重臣。 或许只是应该抚慰谢灵运的在天之灵,暂时地怀念一下过去的宾客。 寄托哀思的松树还很幼小,封存哀伤的草木依然新鲜。 如同鲤鱼堂前埋葬了玉树,真不忍心看见过去的门人。

慈恩寺怀旧注释

  • 慈恩寺:在今陕西西安南,唐代著名寺院。
  • 去者:指已故之人。
  • 凌霄:一种花,攀援而上,花朵繁盛。
  • 倚玉交文友:指结交品德高尚、才华出众的朋友。
  • 登龙:比喻科举高中。
  • 东阁联床:指关系亲密,可以同榻而眠。
  • 西郊携手:指一同游玩。
  • 彼苍:指上天。
  • 薄劣:指平庸浅薄之人。
  • 远师溪:可能指作者居住或游历的地方。
  • 陶令酒:指陶渊明的酒,陶渊明辞官归隐,以饮酒赋诗为乐。
  • 禅宫:指寺庙。
  • 篮舆:一种简陋的轿子。
  • 玉柄解谈空:指手持玉柄拂尘,讲解佛理。空:佛教用语,指万物皆空。
  • 孔席亡颜子:感叹贤才早逝,孔子的讲席上没有了颜回。颜子:颜回,孔子的得意门生。
  • 僧堂失谢公:感叹僧堂里失去了像谢灵运一样的人物。谢公:谢灵运,东晋诗人,曾隐居于寺庙。
  • 遗文:指前人留下的文章。
  • 蚁斗:指蚂蚁争斗,比喻微小的争执。
  • 鸮灾:指猫头鹰带来的灾祸,古人认为猫头鹰是不祥之鸟。
  • 九陌:指京城的街道。
  • 五陵:指汉代五个皇帝的陵墓,都在长安附近。
  • 山阳笛:指嵇康的山阳笛声,嵇康因不与司马氏合作而被杀。
  • 平原赋:指平原君的赋作,平原君赵胜是战国时期赵国的贵族。
  • 错莫:心绪烦乱的样子。
  • 上智本全真:指具有上等智慧的人本来就纯真无妄。
  • 郄公:指郄诜,晋代名臣。
  • 灵运:指谢灵运。
  • 鲤庭:指杨时的居所,杨时曾拜程颐为师,程颐在庭中接待他,杨时站在雪中等候,后人称其居所为鲤庭。
  • 玉树:比喻美好的事物或人。

慈恩寺怀旧讲解

这首诗是李端怀念昔日友人的作品。诗人通过对往昔游乐情景的回忆,表达了对故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对世事变迁、贤才凋零的感叹。

诗歌前半部分追忆了昔日与友人交往的欢乐场景,如一同赏花、结交文友、参加科举、东阁联床、西郊携手等。这些美好的回忆与眼前的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加凸显了诗人内心的失落和悲凉。

中间部分则表达了诗人对世事变迁、贤才凋零的感叹。诗人感叹上天昏昧,平庸之辈反而位居人前;回忆当年在慈恩寺与友人相聚的情景,感叹颜回、谢灵运等贤才的离去。诗人还描写了春霞、夜烛、蚁斗、鸮灾等景象,暗示了世事的无常和人生的短暂。

后半部分则抒发了诗人凄凉的心情。诗人走在空旷的街道上,看到笼罩在雾中的帝王陵墓,遥想嵇康的山阳笛声和平原君的赋作,表达了对历史的追忆和对人生的感叹。最后,诗人以对郄诜、谢灵运等人的怀念作结,表达了对故人的深切思念之情。

总的来说,这首诗情感真挚,语言流畅,运用了多种意象和典故,表达了诗人对故人的思念和对人生的感叹,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李端[唐代]

李端(约737年—约784年),字正已,出身赵郡李氏东祖房,唐代诗人。是北齐文宣帝高洋皇后李祖娥的堂弟李孝贞六世孙。少居庐山,师事诗僧皎然。大历五年进士。曾任秘书省校书郎、杭州司马。晚年辞官隐居湖南衡山,自号衡岳幽人。今存《李端诗集》三卷。其诗多为应酬之作,多表现消极避世思想,个别作品对社会现实亦有所反映,一些写闺情的诗也清婉可诵,其风格与司空曙相似。李端是大历十才子之一。今存《李端诗集》三卷。其子李虞仲,官至兵部侍郎。 更多

http://shici.puchedu.cn/shici_detail/77bad2202cec3e25c72f.html

联系邮箱: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