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逝去的人不可追忆,往昔的游玩只能在相见时回想。
凌霄花徒然更加茂盛,现在并非赏花的季节。
当年倚靠美玉般的文友,科举登第已是久远的事情。
曾在东阁答应同榻而眠,也曾在西郊携手同行。
上天为何如此昏昧不明,平庸浅薄之辈反而位居人前。
再次来到远师溪,还有谁能品尝陶渊明的酒?
回忆当年相聚在慈恩寺,他们的容貌光辉依然在眼前。
乘坐篮舆前来问道,手持玉柄清谈佛理。
孔子的讲席上没有了颜回,僧堂里也失去了谢灵运。
留下的文章还书写在墙壁上,新移来的竹子已再次成丛。
开始的相聚终究会离散,早晨的欢乐与夜晚的凄凉截然不同。
春天的彩霞正映照着太阳,夜晚的蜡烛却忽然被风吹灭。
蚂蚁争斗的声音仿佛还在耳边,猫头鹰带来的灾祸预示着道路的终结。
询问上天,上天也只是沉默不语,归家之路显得太过匆忙。
凄凉地走在回家的路上,云雾笼罩着茫茫暮色。
宽阔的街道上仿佛空无一人,帝王陵墓也只是笼罩在雾中。
遥想嵇康的山阳笛声,永远遗憾平原君的赋作。
心情错乱地走过门槛,还能清楚地辨认出走过的道路。
具有上等智慧的人原本就纯真无妄,何况郄诜是朝廷的重臣。
或许只是应该抚慰谢灵运的在天之灵,暂时地怀念一下过去的宾客。
寄托哀思的松树还很幼小,封存哀伤的草木依然新鲜。
如同鲤鱼堂前埋葬了玉树,真不忍心看见过去的门人。
这首诗是李端怀念昔日友人的作品。诗人通过对往昔游乐情景的回忆,表达了对故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对世事变迁、贤才凋零的感叹。
诗歌前半部分追忆了昔日与友人交往的欢乐场景,如一同赏花、结交文友、参加科举、东阁联床、西郊携手等。这些美好的回忆与眼前的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加凸显了诗人内心的失落和悲凉。
中间部分则表达了诗人对世事变迁、贤才凋零的感叹。诗人感叹上天昏昧,平庸之辈反而位居人前;回忆当年在慈恩寺与友人相聚的情景,感叹颜回、谢灵运等贤才的离去。诗人还描写了春霞、夜烛、蚁斗、鸮灾等景象,暗示了世事的无常和人生的短暂。
后半部分则抒发了诗人凄凉的心情。诗人走在空旷的街道上,看到笼罩在雾中的帝王陵墓,遥想嵇康的山阳笛声和平原君的赋作,表达了对历史的追忆和对人生的感叹。最后,诗人以对郄诜、谢灵运等人的怀念作结,表达了对故人的深切思念之情。
总的来说,这首诗情感真挚,语言流畅,运用了多种意象和典故,表达了诗人对故人的思念和对人生的感叹,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