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车诗词>李贺的诗>月漉漉篇>

月漉漉篇,李贺月漉漉篇全诗,李贺月漉漉篇古诗,月漉漉篇翻译,月漉漉篇译文

诗词工具全集 诗词查询

[唐代] 李贺

月漉漉,波烟玉。
莎青桂花繁,芙蓉别江木。
粉态袷罗寒,雁羽铺烟湿。
谁能看石帆,乘船镜中入。
秋白鲜红死,水香莲子齐。
挽菱隔歌袖,绿刺罥银泥。

月漉漉篇译文

月色迷蒙,月光下的水波如烟似玉。莎草青翠,桂花繁盛,芙蓉花在江边的树木旁独自开放。

穿着粉色丝绸衣裳,感到寒冷,雁羽被烟雾打湿,铺在地上。有谁能欣赏那石帆的美景,乘着小船,如同进入镜中世界。

秋天的颜色由鲜红转为枯白,水中弥漫着莲子的清香,香味扑鼻。采菱角时,歌女的衣袖互相遮挡,绿色的菱角刺缠绕着银色的泥土。

月漉漉篇注释

  • 月漉漉 (lù lù): 形容月光迷蒙、朦胧的样子。漉漉,湿润貌。
  • 波烟玉: 波光如烟,如玉般温润。形容月光下水波的美丽。
  • 莎: 多年生草本植物,生长在水边或湿地。
  • 袷 (jiá) 罗: 双层的丝织品,质地细腻,保暖性好。
  • 石帆: 指形状像船帆的石头,多为海边的奇石。
  • 秋白鲜红死: 形容秋天色彩的变化,鲜红逐渐凋零,转为枯白。
  • 水香莲子齐: 形容水中弥漫着莲子的清香,莲子已经成熟。
  • 挽菱: 采摘菱角。
  • 罥 (juàn): 缠绕。
  • 银泥: 指带有银色光泽的泥土。

月漉漉篇讲解

《月漉漉篇》是李贺的一首描写月夜景色的诗。全诗以优美的意象和色彩鲜明的描绘,营造出一种朦胧、幽美的意境。

首联“月漉漉,波烟玉。莎青桂花繁,芙蓉别江木”,描绘了月光下的环境:迷蒙的月光,如烟似玉的波光,青翠的莎草,繁盛的桂花,以及独自在江边树木旁盛开的芙蓉花,构成了一幅充满诗意的画面。

颔联“粉态袷罗寒,雁羽铺烟湿。谁能看石帆,乘船镜中入”,描写了人物的感受和想象。穿着丝绸衣裳感到寒冷,被打湿的雁羽铺在地上,诗人想象着有人能够欣赏石帆的美景,乘船进入如镜般的水中,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颈联“秋白鲜红死,水香莲子齐。挽菱隔歌袖,绿刺罥银泥”,描写了秋天的景色和采菱的场景。秋天的颜色由鲜红转为枯白,水中弥漫着莲子的清香,歌女们在采摘菱角时衣袖互相遮挡,绿色的菱角刺缠绕着银色的泥土,展现出一幅生动的生活画面。

全诗语言精炼,意象丰富,色彩鲜明,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喜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诗中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使诗歌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同时,诗中也流露出一种淡淡的感伤,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美好事物终将消逝的感叹。

李贺[唐代]

李贺(约公元790年-约817年),字长吉,汉族,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李昌谷,是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著有《昌谷集》。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有“‘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之说。李贺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李贺长期的抑郁感伤,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元和八年(813年)因病辞去奉礼郎回昌谷,27岁英年早逝。 更多

http://shici.puchedu.cn/shici_detail/6ea4cdf535ac873c00be.html

联系邮箱: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