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车诗词>李颀的诗>不调归东川别业>

不调归东川别业,李颀不调归东川别业全诗,李颀不调归东川别业古诗,不调归东川别业翻译,不调归东川别业译文

诗词工具全集 诗词查询

[唐代] 李颀

寸禄言可取,托身将见遗。
惭无匹夫志,悔与名山辞。
绂冕谢知己,林园多后时。
葛巾方濯足,蔬食但垂帷。
十室对河岸,渔樵祗在兹。
青郊香杜若,白水映茅茨。
昼景彻云树,夕阴澄古逵。
渚花独开晚,田鹤静飞迟。
且复乐生事,前贤为我师。
清歌聊鼓楫,永日望佳期。

不调归东川别业译文

微薄的俸禄说来可以维持生计,但寄托身心却将感到被遗弃。 惭愧自己没有平民百姓的志向,后悔离开了那隐居的名山。 脱下官服谢别了知己朋友,园林山水要等到退休之后才能常去。 只想戴着葛布头巾洗洗脚,吃着粗茶淡饭,放下帘子,清静度日。 我的田园房屋与十户人家隔河相望,打渔砍柴的人就在近旁。 郊外青草地上散发着杜若的清香,清澈的河水映照着茅草屋顶。 白天的景色穿透云层树木,傍晚的阴影笼罩着古老的道路。 水边的花朵独自开放得晚,田野中的鹤鸟安静地飞翔,动作迟缓。 暂且享受这田园生活带来的乐趣,前代的贤士就是我的榜样。 我且高歌一曲,摇动船桨,终日眺望美好的归隐之期。

不调归东川别业注释

  • 不调:指未能得到重用,仕途不顺。
  • 东川别业:指作者在东川的别墅。东川,今四川三台一带。
  • 寸禄:微薄的俸禄。
  • 托身:寄托身心。
  • 将见遗:终将感到被遗弃。
  • 匹夫志:平民百姓的志向,指隐居避世。
  • 名山:指可以隐居的名山。
  • 绂冕:古代官员的礼服。绂,系在腰间的丝带;冕,古代帝王、官员戴的帽子。这里指官职。
  • 知己:知心的朋友。
  • 林园:指园林。
  • 后时:以后的时候,指退休之后。
  • 葛巾:用葛布做的头巾,是隐士的装束。
  • 濯足:洗脚,表示隐退。
  • 蔬食:粗茶淡饭。
  • 垂帷:放下帘子。
  • 十室:十户人家。
  • 祗:近。
  • 青郊:青草茂盛的郊野。
  • 杜若:一种香草。
  • 茅茨(cí):茅草屋顶。
  • 昼景彻云树:白天的景色穿透云层树木。
  • 夕阴澄古逵(kuí):傍晚的阴影笼罩着古老的道路。逵,大路。
  • 渚(zhǔ)花:水边的花。
  • 田鹤:田野中的鹤。
  • 静飞迟:安静地飞翔,动作迟缓。
  • 生事:生活中的事情。
  • 前贤:前代的贤士。
  • 聊:姑且。
  • 鼓楫:摇动船桨。
  • 永日:整天。
  • 佳期:美好的日子,这里指归隐之期。

不调归东川别业讲解

这首诗是李颀因仕途不顺而辞官归隐东川别业时所作。诗中表达了作者对官场的失望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首联“寸禄言可取,托身将见遗”,点明了诗人辞官的原因。诗人认为,微薄的俸禄虽然可以维持生计,但无法寄托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颔联“惭无匹夫志,悔与名山辞”,表达了诗人的矛盾心理。一方面,诗人感到惭愧,因为自己没有像隐士那样坚定的决心,另一方面,诗人也后悔当初离开了可以隐居的名山。

颈联“绂冕谢知己,林园多后时”,写诗人辞官后的打算。诗人要脱下官服,谢别知己,等到退休之后,再常去园林山水游玩。

下联“葛巾方濯足,蔬食但垂帷”,描绘了诗人归隐后的生活。诗人只想戴着葛布头巾洗洗脚,吃着粗茶淡饭,放下帘子,清静度日。

“十室对河岸,渔樵祗在兹。青郊香杜若,白水映茅茨。昼景彻云树,夕阴澄古逵。渚花独开晚,田鹤静飞迟”,诗人描写了田园风光。这里的景物清新自然,富有生机,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尾联“且复乐生事,前贤为我师。清歌聊鼓楫,永日望佳期”,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憧憬。诗人要以古代的贤士为榜样,享受田园生活带来的乐趣,终日眺望美好的归隐之期。

总的来说,这首诗语言朴实自然,感情真挚深沉,表达了诗人对官场的失望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也反映了当时士大夫的一种普遍心态。

李颀[唐代]

李颀(690-751),汉族,东川(今四川三台)人(有争议),唐代诗人。少年时曾寓居河南登封。开元十三年进士,做过新乡县尉的小官,诗以写边塞题材为主,风格豪放,慷慨悲凉,七言歌行尤具特色。 更多

http://shici.puchedu.cn/shici_detail/665330c912d1ea8cfdf4.html

联系邮箱: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