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车诗词>白居易的诗>和梦得夏至忆苏州呈卢宾客>

和梦得夏至忆苏州呈卢宾客,白居易和梦得夏至忆苏州呈卢宾客全诗,白居易和梦得夏至忆苏州呈卢宾客古诗,和梦得夏至忆苏州呈卢宾客翻译,和梦得夏至忆苏州呈卢宾客译文

诗词工具全集 诗词查询

[唐代] 白居易

忆在苏州日,常谙夏至筵。
粽香筒竹嫩,炙脆子鹅鲜。
水国多台榭,吴风尚管弦。
每家皆有酒,无处不过船。
交印君相次,褰帷我在前。
此乡俱老矣,东望共依然。
洛下麦秋月,江南梅雨天。
齐云楼上事,已上十三年。

和梦得夏至忆苏州呈卢宾客译文

回忆起在苏州的日子,我常常熟悉夏至时节的宴席。 粽子的香味来自嫩竹筒,烤得酥脆的小鹅肉非常鲜美。 水乡遍布亭台楼阁,吴地的风俗崇尚音乐歌舞。 家家户户都有美酒,没有哪个地方不是舟船往来。 你我先后交出官印离任,我曾撩起帷幕走在你前面。 我们都已在苏州老去,共同向东眺望故乡依旧。 洛阳正值麦秋时节,江南则是梅雨连绵的天气。 齐云楼上的往事,至今已经过去了十三年。

和梦得夏至忆苏州呈卢宾客注释

  • 和梦得:与刘禹锡(字梦得)唱和。
  • 夏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在阳历六月二十一或二十二日。
  • :熟悉。
  • 粽香筒竹嫩:粽子的香味来自嫩竹筒。筒竹,指用竹筒包裹的粽子。
  • 炙脆子鹅鲜:烤得酥脆的小鹅肉非常鲜美。子鹅,小鹅。
  • 水国:指水乡,这里指苏州。
  • 台榭:亭台楼阁。
  • 吴风:吴地的风俗。吴,指今江苏南部一带。
  • 管弦:指音乐,泛指乐器。
  • 交印君相次:你我先后交出官印离任。指刘禹锡和白居易先后离开苏州。
  • 褰(qiān)帷:撩起帷幕。
  • 此乡俱老矣:我们都已在苏州老去。
  • 依然:依旧,不变。
  • 洛下:洛阳一带。白居易晚年主要居住在洛阳。
  • 麦秋月:指农历四月,麦子成熟的季节。
  • 梅雨天:江南一带梅子成熟时节的阴雨天气。
  • 齐云楼:苏州的一处楼阁。
  • 十三年:指从齐云楼宴饮至今的时间。

和梦得夏至忆苏州呈卢宾客讲解

这首诗是白居易回忆在苏州任职时夏至节的风俗和与友人刘禹锡交往的情景之作。诗歌描绘了苏州夏至时节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和水乡风光,表达了诗人对苏州美好生活的怀念以及与友人深厚的友情。

首联点明时间、地点和主题,交代了诗歌的内容是回忆在苏州夏至节的场景。颔联和颈联具体描写了苏州夏至的饮食和风俗。粽子、烤鹅等美食体现了苏州饮食的精致,水乡的亭台楼阁和吴地的音乐歌舞则展现了苏州的繁华和文化氛围。中间两联写与刘禹锡的交往,既点明了两人仕宦的经历,也表达了深厚的友情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尾联则将视线拉回现实,对比了洛阳和江南不同的季节景象,并点明了时间流逝之快,引发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

诗歌语言流畅自然,充满生活气息,体现了白居易诗歌通俗易懂的风格。通过对夏至节场景的细致描写,展现了苏州的风土人情和诗人对美好生活的怀念,也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和人生变迁的感慨。

白居易[唐代]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更多

http://shici.puchedu.cn/shici_detail/64b0e1a3ee297fd7fed5.html

联系邮箱: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