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色溪光五月寒,幅巾藜杖接清欢。
吞声鸟自屏中过,倒影山从镜里看。
佳处唯堪著胸次,平生久已付毫端。
向来未筑沙堤路,岂信东山有谢安。
大家都搜:
过德孺池上译文
五月时节,树木苍翠,溪水清澈,却感到一丝寒意。我头戴葛巾,手持藜杖,与友人在此相遇,共享这清幽的乐趣。鸟儿悄无声息地从画屏般美好的景色中飞过,山峦的倒影如同镜子般映在水中。如此美景,只能用心灵去感受,我平生的情趣早已寄托在笔端。一直以来没有修筑通往此地的沙堤路,谁会相信这里如同东晋谢安隐居的东山一样清幽美好呢?
过德孺池上注释
过德孺池上讲解
这首诗是李处权游览友人德孺池塘时所作,描写了池塘周围清幽秀丽的景色,表达了诗人隐逸的情趣和对友人高洁品格的赞赏。
首联点明时令和环境。“树色溪光五月寒”,既写出了五月树木的葱茏和溪水的清澈,又用“寒”字反衬出环境的清幽,为全诗奠定了基调。“幅巾藜杖接清欢”,写诗人与友人相遇,头戴葛巾,手持藜杖,共享这清雅的乐趣,表现了诗人悠闲自得的心情。
颔联描写池塘周围的具体景色。“吞声鸟自屏中过”,写鸟儿悄无声息地飞过,仿佛是从画屏中飞出来一样,极富画面感,也更加突出了环境的幽静。“倒影山从镜里看”,写山峦倒映在水中,如同从镜子里看到的一样,虚实相映,给人一种如梦如幻的感觉。
颈联抒发诗人内心的感受。“佳处唯堪著胸次,平生久已付毫端”,诗人认为如此美景,只能用心灵去感受,而自己平生的情趣,早已寄托在笔端,通过写作来表达。
尾联用典,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友人高洁品格的赞赏。“向来未筑沙堤路,岂信东山有谢安”,诗人说,一直以来没有修筑通往此地的沙堤路,谁会相信这里如同东晋谢安隐居的东山一样清幽美好呢?诗人用谢安隐居东山的故事,来比喻友人德孺的隐逸情怀和池塘的清幽环境,表达了对友人高洁品格的赞赏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全诗语言清新自然,意境优美,情景交融,既描写了池塘周围的秀丽景色,又表达了诗人隐逸的情趣和对友人高洁品格的赞赏,是一首富有情趣和意境的佳作。
诗词大全
别人正在查
http://shici.puchedu.cn/shici_detail/61e0cec8fe6c124e5135.html
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