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车诗词>卢纶的诗>夜投丰德寺谒海上人(一作李端诗)>

夜投丰德寺谒海上人(一作李端诗),卢纶夜投丰德寺谒海上人(一作李端诗)全诗,卢纶夜投丰德寺谒海上人(一作李端诗)古诗,夜投丰德寺谒海上人(一作李端诗)翻译,夜投丰德寺谒海上人(一作李端诗)译文

诗词工具全集 诗词查询

[唐代] 卢纶

半夜中峰有磬声,偶逢樵者问山名。
上方月晓闻僧语,下路林疏见客行。
野鹤巢边松最老,毒龙潜处水偏清。
愿得远公知姓字,焚香洗钵过浮生。

夜投丰德寺谒海上人(一作李端诗)译文

半夜里,中峰传来悠扬的磬声,偶然遇到一位樵夫,向他打听山的名字。 山顶寺院在月光照耀的清晨,传来僧人诵经的声音,下山的路上,稀疏的树林中可以看见赶路人的身影。 野鹤筑巢的地方,松树也显得格外苍老,毒龙潜藏的水潭,水质反而格外清澈。 我希望像当年慧远大师那样被人们所知,每天焚香、洗钵,就这样清静地度过一生。

夜投丰德寺谒海上人(一作李端诗)注释

  • 丰德寺:寺庙名,具体位置有争议。
  • 海上人:指隐居于山寺的僧人。卢纶曾多次寻访隐者。
  • 中峰:指丰德寺所在的山峰。
  • 磬(qìng):一种打击乐器,寺庙中常用于佛教仪式。
  • 樵者:打柴的人。
  • 上方:指山顶上的寺庙。
  • 下路:下山的路。
  • 野鹤:野生的鹤。鹤常被视为隐逸的象征。
  • 毒龙:传说中住在水里的毒龙。此处可能指水潭深不可测,也可能含有佛教降龙伏虎的典故。
  • 远公:即慧远(334-416),东晋时著名高僧,在庐山建立东林寺,终身未出寺门,以其德行和学识受到人们的敬仰。
  • 洗钵:佛教僧人饭后洗涤食器。
  • 浮生:空虚的人生,指人世间的短暂生活。

夜投丰德寺谒海上人(一作李端诗)讲解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夜间投宿丰德寺,拜谒海上人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向往隐逸、清静度日的愿望。

首联写夜间寻访寺庙,以“磬声”点明寺庙的存在,用“问山名”表现寻访的意图。颔联描写清晨所见所闻,以“月晓闻僧语”和“林疏见客行”两句,展现了寺庙的清幽和山路的景致。颈联用“野鹤巢边松最老”和“毒龙潜处水偏清”两句,以鹤和龙的对比,老松和清水的对比,暗示了隐逸之地的特殊氛围,也可能蕴含着物极必反、祸福相依的哲理。尾联以慧远大师自比,表达了诗人希望像慧远一样,隐居山林,焚香礼佛,清静度过一生的愿望,也流露出对世俗的厌倦。

全诗语言清新自然,意境幽远,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佛教的虔诚信仰。诗人将夜宿山寺的见闻,与对人生的感悟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营造出一种清静、淡泊的氛围,令人回味无穷。尤其“毒龙潜处水偏清”一句,看似矛盾,实则蕴含深意,成为诗中颇具哲理性的亮点。

卢纶[唐代]

卢纶(739年—799年),字允言,河中蒲州(今山西永济县)人。唐代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唐玄宗天宝末年举进士,遇乱不第;唐代宗朝又应举, 屡试不第。大历六年,经宰相元载举荐,授阌乡尉;后由宰相王缙荐为集贤学士,秘书省校书郎,升监察御史。出为陕州户曹、河南密县令。之后元载、王缙获罪,遭到牵连。唐德宗朝,复为昭应县令,出任河中元帅浑瑊府判官,官至检校户部郎中。不久去世。著有《卢户部诗集》。 更多

http://shici.puchedu.cn/shici_detail/5b9e4a186562d6be9654.html

联系邮箱:

取消